第一節 個性塑造的心理學指針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已經被愈來愈多的人青睞。有人曾預言,21世紀將是心理學的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心理學必將以她的獨特魅力,起著維護身心健康、幫助自我了解、戒除不良習慣、提高工作效率、消除情緒緊張、化解學習困難、增進親朋感情、調理婚姻關係、解釋心理衝突、學會正確判斷和預見等諸方麵的重要作用。
從某種角度來說,人的個性決定人的命運。人的個性有恒定的因素,但也有可塑的方麵。
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完善的地方,都有某些性格缺陷,都有不適當的心理反應。要想使自己很好地應付生活中可能碰到的任何情況,就必須控製自己的心理,塑造良好的個性。運動員通過心理訓練,可以使自己更適應重大比賽,而發揮出最高的水平,這已為人們所了解。心理訓練對每個人都會有用,這一點不少人尚未意識到。
當自己因性格在某時失敗而無可奈何時候,你可能會感慨地自言:“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當你麵對自己想改而又難改的習慣(比如說抽煙)的時候,你也許隻好用“習慣成自然”為自己開脫。你也許從來也沒想過,性格與習慣也是可塑、可轉化的。
所謂個性塑造,是指自我或相對於個體(如子女或學生)從自我意識和目標指向來出發,應用心理學原理來認識和改造自己的言行。通過心理學原理,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力量該用到哪裏,該怎樣用,而不致於事倍功半,甚至白費勁。徒勞的努力會使人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放棄努力。人的活動無非是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許多知識層次高、社會地位高的人以及教育工作者,對子女性格的轉化,塑造往往力不從心,不知所雲,好像無能為力。其實是不得法也,也是認識的偏頗所致。
人的潛力很大,所以偉大與渺小隻差一步。一般人對這一點都估計不足。但隻要仔細觀察分析,讀些名人傳記,你就會得到一個形象的證明。很多人的成功往往就憑借某個人的一句話,或者一時的賞識,或者一時的鼓勵,結果成了他事業成功的關鍵。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點不假。
心理學原理可指導你“平衡、調節、適應、樂觀、寬容、真誠、熱情、積極”。下麵從十個方麵來敘述。
一、豐富感知,樹立自信
豐富自己的感知,就是開闊眼界。一個感知貧乏的人不是自卑就是容易剛愎自負,容易缺乏自信心。不登高難以望遠,更難知天之高,地之厚也。人的基本心理過程是通過感知來實現的,這正如控製論與目的之間的密切關係。人的眼界開闊了就會樹立一種自信,一種真正的謙虛。而自信往往是個性中的核心表現,是決定行為的關鍵。
擴大自我意識,你的“可能區域”就會隨之擴張。發展恰當而實際的自我意識,可以使你增添才能和新天賦,並使你逐漸從失敗走向成功。所謂自我意識,就是對自己肌體及其狀態的意識。通俗地講也就是“我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的自我概念。
一個人的情感、行為和才能,永遠與自我意識是分不開的。一個自我意識數學不好的人很難在數學方麵下功夫去取得突破。一個推銷員或商人總以為自己的商品物美價廉,從而潛意識地仍想提高價格。
自我意識是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改變自己的自我意識,從而開始新的生活,這已為無數的事例所證明。
一個人的習慣、個性、生活方式等等之所以難以改變,一般說來往往是自我意識的思維定勢所致。
要豐富感知就要有豐富的生活實踐,這樣才會有大量的信息輸入大腦。吸收的信息多思維才會活躍,思維活躍才會引起一些比較和取舍。
感知是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但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卻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隻有通過感覺,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種屬性,感知它的聲音、顏色、軟硬、重量、溫度、氣味等。我們隻有通過感覺,才能了解自身運動的姿勢。一切較高級、較複雜的心理現象,如思維、情緒、意誌等,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感知過程帶有情緒的成分。人的興趣也影響感知過程。正如古人所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所以,一個人的感知活動豐富,認識、分辨能力就會增強,自信也就容易樹立,個性也會不斷完善。看書、旅遊各種社會實踐都是豐富感知的渠道。
二、調整情感、反省信念
信念對行為和能力具有莫大的影響力,自然對個性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有些人總以“我們不行”、“我們不能”、“我們不值得”、“我們不應該”等等錯誤的信念看待自己。這些信念使自己的情感壓抑,個性得不到改善。有了錯誤的信念,就會影響情緒,就會總把錯誤和痛苦留在記憶中。
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認識錯誤,找到正確的道路,就必須糾正錯誤,記住並儲藏起成功的記憶來。隻要我們把意識集中在要達到的肯定目標上,往日失敗的記憶便發生不了作用。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自尋煩惱。
在學習的過程中,錯誤、失誤、失敗或委屈應當說都是可能有的,可是它們本身並不是壞事,而是達到目的的階梯。達到目的,就要扔掉他們。
生活中的有心人即會注意到,有的人總用過去不愉快的事自我折磨,從而失去許多幸福的機會。有的人有一點短處,就設法回避人們,更糟的是回避之後,常以酸辣、防禦性的態度疏遠人們。這樣的人難以得到快樂、無法結交朋友,總認為人們不會原諒其過去的言行。因此,他又重複過去的錯誤,想開始新生真是難上加難。
事實上,一味地責備自己往日的錯誤,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使希望改變的錯誤行為繼續下去。如果念念不忘過去失敗的記憶,而且很不明智地下結論,認為“昨日我們失敗了,今日當然也會再次失敗”。這樣對自己實現既定目標就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改變行為就要“徹底根除”埋在心頭的失敗的記憶。我們之所以受害,並不是由於意識的思考,雖然做結論與選擇“目標意象”是由意識的思考所推動的。我們隻要經曆了改變決心的一刹那,我們脫離往事的一刹那後,往事就不會再來侵犯我們了。
當我們還缺乏足夠的心理學及其它理論來指導言行時,要利用純粹技術而克服無意識的幼稚暗示,甚至改變無意識的內涵,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當你對某事覺得懊惱,而理智卻告訴你那不是邪惡的事情時,必須查一查產生懊惱的起因,告訴自己那起因完全是荒謬的。讓你的意識觀念栩栩如生,並且富於強調性,使你對無意識產生強烈的印象,用以對付在你任何時間裏產生的不良印象。不要滿足於理性時刻與非理性時刻的交替更換,要帶有戰勝失敗的決心,詳細觀察不合理的事,千萬不要讓它統治了你。當消極的思想和感情充塞了你的意識時,必須把它們連根拔起,然後毅然扔掉。不要做一個優柔寡斷的人。
一個人一旦離開了幸福之路,或者個人生活的一貫標準發生了變化,不要搖擺不定,必須對於理智所指導的方針深深地加以思考。大部分人在表麵上甩掉了兒時的迷信,就認為沒事了,可是他們不知道,這些迷信仍然潛伏在他們的內心。有了理性的信念,就必須全神貫注,徹底實行之,尋找有沒有與新信念不符合的其它觀念;否則這些與新觀念不符合的觀念可能會殘留在自己心裏。
實際上,一個人對於他的理性信仰必須有堅定的決心,不應該不加考慮地讓相反的不合理的信仰產生,也不應該讓它有片刻的影響。一個人要有一些初步的想法時,他必須在心中推理。這個推理如果有足夠的力量,它會很快地發生作用。
構成個性內涵的所有觀念必須彼此互相吻合,這就是每個人天生的本能。如果認清了進入的是個與推理不相符的觀念,就必須排斥它。要修正自己的信念,就要有這樣的自信:有能力從事份內的事,並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有自己的自尊。
行為與感覺都起源於信念。為了要去掉那個造成你行為與感覺的信念,就必須要問自己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相信自己沒法做?
再問問自己:這個信念出於事實,還是假設?還是錯誤的決定?這個信念是否有合理之處?這個信念是否錯了?別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是否也有這樣的信念?假如沒有理由相信它,我們為什麼要繼續如此做?
不能輕視這些問題,一旦省悟,你會感到是自己在欺騙自己,廉價地出賣了自己,因為許多事原本不該是這樣,而僅僅是為一個愚蠢的信念。知道這點,你就必須要有輕蔑之心,甚至要有氣憤的情緒。這樣就可以解除錯誤觀念對你的束縛。有一個戒煙的故事值得借鑒。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把香煙忘在家裏了,就急忙返回去拿。半路上,他突然悟得,自己為什麼要走這麼多公裏的遠路去拿煙呢?這不是卑屈地受到一個壞習慣的驅使嗎?想著想著他生起氣來,他回過頭,又走向田裏勞動去了。從此後,他就把煙戒了。美國一律師回憶他的成功是從一件事開始的。當他與別人商量借2000美元來買房子時,那個人的太太在旁邊講了一句話:“別傻了,他是永遠無法賺到錢來還帳的。”其實他本來對這一點就有些擔心,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還債。可是,這話從別人嘴裏說出來,卻大大地刺激了他。他在內心對自己,也對那個女人都極端地輕蔑。從此他決心追求成功,並實現了成功的願望。
情感創傷也對信念有極大的影響。它會使一個人產生破損的自我意象,使他不受別人歡迎,使他在生活領域中無法與別人友好相處。情感疤痕使一個人不能創造性地生活,使一個人不能成為實現自我的人。
人的情感疤痕還使人造成孤獨。尤其是內心的傷痕對個性影響極大。以前受過某種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同樣的傷害,而在精神上形成一層厚厚的硬繭,以保護情感的傷疤。但是,這種築起的情感高牆,不僅阻止了敵人,也使朋友無法通過。
人一旦受過某種人的傷害,會發誓永遠不再相信這種人。如果一個女人受過某個男人的傷害,她會發誓永遠不再相信任何男人。一個小孩要是經過專橫、殘酷的父親、母親、教師的打擊後,他可能發誓不再相信權威。一個男人的愛在遭到某個女人的拒絕後,他可能會發誓以後永遠不再與任何人發生感情的糾葛。這道防禦他人侵害的情感高牆,往往使我們斷絕了與其他人的聯係,甚至把自己和原來的自我隔絕起來。
感到孤獨的人,覺得與別人不相往來的人,也會覺得與真正的自我斷絕了往來,與自己的生活斷絕了聯係。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的傷疤會助長少年犯罪。精神病治療專家曾經指出,少年罪犯往往表現得頗有獨立性,而且帶有自誇傾向,他們特別願意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痛恨所有的權威人士,但這通常是言過其實的。他們的這種表現,不過是堅硬的外殼,用以保護他們內心中實質上的脆弱。事實上他們非常需要別人的幫助,需要依賴別人,可是因為他們表現出一種不信任的態度,使他們無法接近任何人,也就無法得到任何幫助。他們在過去曾經受到他們認為對自己是很重要的人物的傷害。為了避免在未加保護的情況下再次受到傷害,所以他們隨時準備防衛,這就導致為了避免排斥和由此造成的痛苦,采取先下手為強的以攻為守的方法。這樣,隻要有一點機會,就會使他們遠離那些愛護幫助他們的人。
那些帶有情感傷疤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不僅有不被人需要、不為人喜歡的無能的自我意象,而且他們還認為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個四處充滿敵意的地方。人與人相互往來並不是懷著施予與接受,合作與同享的心情,而是把交往建立在壓迫、應付、保護自己等觀念上。他們不僅不能對別人仁慈,也不能好好對待自己。
避免情感傷害應遵循以下原則:(1)要有自尊和情感上的堅韌性。很多人遇到一些小的煩惱或者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感到受到了嚴重的傷害。每個人在家庭中、辦公室,或者社交圈子中都會碰到這種過分敏感的人。由於他們的過分敏感,人們必須時時警惕,以免一句無心的話,一個無意的舉動招來他們嚴厲的無端的攻擊。
最容易受到冒犯的人,也是自尊最脆弱的人。能夠傷害我們的,是我們認為能夠威脅我們自信或自尊的那些東西。對於幻想中的情感衝擊,有健全自尊心的人是不會介意的。但是自尊心脆弱的人卻會被這種衝擊敲得粉碎。對於別人摘下帽子的動作都特別注意的人,也就是那種自慚形穢、懷疑自己能力、看輕自己的人。對於實際存在的威脅可能產生的危險加以誇大或過高估計的人,也就是那種暗地裏懷疑自我價值、覺得本身不安全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某種程度的情感堅韌性和自我安全感,以防禦對自己的真正假想的威脅。把我們的身體全部用厚繭或硬殼保護起來,就好象烏龜一樣,這並不是聰明人的辦法,因為這樣我們就無法體驗到感官的樂趣。在我們身體的外表有一層皮膚,就是所謂的外皮,它存在的目的是保護我們,防止細菌的侵入,小的撞擊、針刺等。皮膚的厚度和堅韌性足夠避免小創傷,但卻不足以防止感情不受傷害。很多人自我缺少一層外皮,隻有一層薄薄的敏感的內皮,他們應當要一層厚皮,使他們不在乎情感的小傷害與對自我的威脅。
此外,我們還要建立起自尊,培養出更好更合適的自我意象,以免受外麵突然襲來的評論或舉動的影響。強壯的人對於細小的危害無動於衷,弱小的人卻相反。總之,有強壯健全的自我,再加上足夠的自尊,對於任何評論,都會泰然處之。
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象,情感就不會輕易受傷。對於蔑視的批評感到威脅到自我價值的人,他的自我一定很脆弱,自尊也一定不夠。這種人是“自我中心型”的人,他們過分關心自己,很難與人相處。可是脆弱的自我,是不能用擊碎它、排除它、自製或者使它變成不是自我等方法治療的。要想治療它,一定要用培養自尊的方法,來造成健全強壯的自我。自尊對於精神,就好像食物對於身體一樣地重要。一個有自尊心的人,任何小的輕視都威脅不到他,這些輕視如過眼煙雲,一下子就拋到腦後了。就算是更深的感情創傷,也會快速徹底愈合,而不會讓任何痛楚來毒害生活,破壞幸福。另外,要有自立、負責的態度。缺乏自立的人,在情感上需要依賴別人,結果,這樣一來,他的情感就更容易受到侵害。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而且得到情與愛。但是有創造性和自立能力的人卻覺得有付出愛的必要。對他們來說,給予和接受同樣都是重要的。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來承受他人的討厭與反對。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並且認為自己是一位能按照自己的希望來采取行動、決定事情、給予別人、追求理想的人,不是一個終身消極地依賴別人的人。
那些消極依賴的人,他們把自己交給環境,交給運氣,交給別人。別人欠他體貼、感激、愛和幸福。他對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有人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感到別人欺騙他、辜負他、傷害他。由於生活本來不是他想象的那個樣子,所以他的追求完全是一些不可能實現的事,他等於是把自己暴露在感情的傷害之下。神經過敏的人永遠在現實中顛簸而行。同時,一個人要有輕鬆、愉快的心情,不要把一些小事看得過重。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恐懼、憤怒、沮喪而產生緊張情緒的時候,你的感情最容易受到打擊或損傷。我們因為不順心的事情而容易感到情緒的不舒服、喪氣、或者自信心的動搖。這時如果有個朋友順道來訪,開了一個玩笑,要是在平時,我們多半會認為好玩而一笑了之,或者回一個善意的微笑。可是今天不行,今天我們正受著不安全、憂慮的折磨,對於這個玩笑我們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於是我們會動氣,會感到受害。情感的傷疤就這樣滋長起來了。
我們的感情受到損傷,往往並不是由於別人的言行,而是由於我們自己的態度與自己的反應。我們感到受損而激怒,這個感覺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反應問題。我們認為自己受到別人的關注,這樣想法是出自於我們自己的反應,不是別人的反應。我們可以緊張起來,生生氣,焦慮不安,憤憤不平並且覺得受到傷害;我們也可以無須反應,輕輕鬆鬆,不覺得受到傷害。科學的實驗證明,一個人的身體骨肉在完全放鬆時,根本不可能有恐懼、憤怒與焦慮的反應發生。因此,從某種角度講,一個人除了自己傷害自己,別人是不會輕易傷害自己的。
一個人要對自己的反應負責。有時你根本不必有反應,隻要放輕鬆一些,傷害就會被你避過去。
三、消除壓抑,寧靜致遠
壓抑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果長期、過度受壓抑,人的個性就會被扭曲。
不良的性格與抑製的性格是一枚錢幣的兩麵。有不良性格的人不會表達出創造性的自己,他抑製了自己,銬住了自己,並且把鑰匙丟掉。“抑製”這個詞,字麵上的意思是:壓抑、克製。精神壓抑感也可以稱為精神負擔。世界上現代精神壓抑研究的開拓者漢斯、塞瑞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寫道:“人們必須找到適宜自己的健康的精神負擔水準。從而把精神壓抑感控製在適度的範圍內。”他進一步解釋道:人從出生起就有著很大的區別,有的人像賽馬,有的人卻像龜。賽馬以奔馳為使命,一旦被關到馬廄裏,它就會活不下去。而龜則恰恰相反,總是按著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地緩慢爬行。如果硬將它放在腳踏車上,強迫他快速行駛,它就會疲勞過度以至死亡。
那麼,你是屬於賽馬型素質的人呢?還是龜型素質的人呢?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有個明確的判斷。隻有使行動與自己的固有節奏相一致,精神負擔感才不容易過重。以你特有的方式,保持與外界的平衡,適應環境,這對於維護你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