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戒珠寺

戒珠寺位於紹興蕺山南麓。山因盛產一種民間叫做魚腥草的蕺菜而得名,相傳越王勾踐為服仇雪恥,常采食味苦難咽的蕺草以自勵。蕺山又稱王家山、戒珠山。

大書法家王羲之一生有兩件事與佛門道家相關。一件事是建戒珠寺,一件事是寫《黃庭經》。晉代,王羲之出任會稽內史,相中了蕺山之地,便在此建宅。住在蕺山時,王羲之與一老僧來往密切,相交很深。有一天,王羲之朝夕把玩的一顆明珠突然不見了。他懷疑是老僧所偷,便與老僧日漸疏遠。老僧雖知受冤,卻不申辯,不長時間竟圓寂而去。不幾天,王羲之家的一隻白鵝也不食而死。家人在宰殺時,才發現珠子被白鵝所誤吞了。王羲之追悔莫及,遂舍宅為寺,並親題“戒珠寺”匾額,以示戒絕玩珠之癖,並以此戒律自己處事為人。

白鵝雖然惹禍不小,但王羲之卻依然愛鵝如初。在他看來,寫字執筆時食指應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要像鵝掌撥水,才能精神貫注於筆端。由於他的細心觀察和潛心研究,他的字自成一家,聲名遠揚。有一天,王羲之見茂林修竹間,有一群白鵝嬉戲水上,動了惻隱之心。後來得知鵝的主人是個道士,就想去買。道士一看是大書法家來了,就說:“鵝我不賣,但先生如能寫一本《道德經》來,我願意換。”王羲之當然同意。

這本經就是後來的傳世之寶《黃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