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氣質概念

氣質是不依活動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

這個定義包含有下麵一些內容:

一、氣質是心理活動的動力方麵的特性

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是指心理過程的強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特點。有的人急性子,易動感情,往往缺乏三思而後行;有的人冷靜沉著,慢性子,遇事能冷靜思考,雖然內心不快,但也不立即爆發出來;有的人動作敏捷,行動伶俐,言談、話語迅速而有力量,不怕困難;有的人行動遲緩,言談話語緩慢而缺乏力量,怯弱。這些都是在心理過程和活動中表現的氣質特點。

氣質特點不同於由活動動機、目的和活動內容的影響所產生的心理活動的動力性表現。一個人無論他有什麼樣的氣質特點,當他遇到稱心如意的事情時,總會是心情愉快,精神振奮,幹勁倍增;反之,如果遇到不幸事件則會情緒低落,意誌消沉,活動受阻。這些涉及到個人精神生活內容的心理活動的動力性表現則不屬於一個人的氣質特點。

二、氣質的天賦性

人的氣質特點是在後天表現出來的,但具有天賦性。嬰兒出生後剛剛與外界環境接觸,不同的嬰兒就表現出心理活動和動作上的差異。比如有的嬰兒愛哭、愛笑、四肢的動作多;有的則比較安靜,不太啼哭。這些心理活動的動力性,是受胎兒時期發展起來的個體生物組織製約的。

蓋賽爾(GeseLL、A、L)認為從觀察嬰兒在運動中的敏捷性、反應性是否產生微笑等表現,即可表明嬰兒具有不同的氣質特點他把觀察結果分成A、B、C三種類型。A型的表現,是不著急的,大體上是平靜的,慎重地對待周圍發生的事情。B型的表現是,急急忙忙的,注意不集中,動作伶俐,反應快。C型的表現是,動作不規則,注意和性情不穩定,才氣煥發。

從對早期兒童心理活動的觀察表明,氣質是童年時期個性反應的基本形式,最容易看到他們的氣質特點。

三、氣質的穩定性和可塑性

一個人的氣質雖然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在某種程度上會得到改變,但改變是緩慢的,與能力、性格、興趣等個性心理特征相比,更具穩定性。俗語所說“稟性難移”即指氣質具有穩定不易改變的特點。

蓋賽爾在1954年對同卵雙生兒T和D進行了十四年細致地追蹤觀察,發現T和D的氣質發展幾乎表現出首尾一致的個體差。T的表現是敏捷,率直、伶俐,能敏捷的尋找東西,注意能銳利地彙合到焦點。D的行動表現是慢悠悠的,好社交,愛說,始終在廣泛的範圍內移動眼睛。他們的這些差異,在十四年間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氣質具有穩定性,並不是說它絲毫不可改變。氣質是可塑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個性特征,對氣質特征能給以掩蔽和改造。從這種意義上說,人的氣質也是在社會生活與教育條件影響下得到發展和改造的。

氣質的可塑性,首先表現在他是可以被掩蔽的。由於氣質被掩蔽,在某種情況下,個體行為表現可能和這個人的氣質完全不一致。如果個人的氣質長期被後天獲得的個性特性掩蔽,由於暫時神經聯係發揮機能作用,影響到神經類型的變化,他的氣質特點也會得到某些改造。

下麵是氣質被掩蔽的學生的事例。

一位心理學家長期研究了一個12—13歲女孩,根據她在學校裏的行為表現,是屬於弱而不靈活的類型。行為上的表現為孤僻、不好出頭露麵、膽怯、好煩惱。可是通過實驗鑒別表明,這個女孩顯露出強、平衡、靈活性,有主動性、獨立性和不怕困難的特點。根據對這個女孩的生活史的研究發現,由於她的家庭與學校生活條件的某些特點,使她形成了這種行為係統,以至掩蔽了她的真實氣質,從而造成與原來具有的氣質直接相反的氣質外貌。以後由於研究者配合家長和教師對這個女孩進行了專門工作,改變表麵上的怯懦,顯示出獨立性,不怕困難的特點。

其次,表現在氣質特點隨年齡而變化。

一個研究材料發現,在5歲—7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中,神經活動最興奮型,多見於5歲兒童。隨著年齡增長,興奮型的百分比下降,平衡型的百分比增加。青春期,在11歲—13歲的女孩和13歲—15歲的男孩中,興奮型重新增多,青春期結束後,再次減少(皮羅夫,保加利亞)。大體說少年期興奮表現得強,而抑製弱、在活動中表現的是好動、敏捷、熱情、積極、急躁、輕浮等特點。壯年期興奮與抑製平衡,在活動中的表現是堅毅、機智、活潑、深刻。老年則興奮弱而抑製強,表現為沉著、安靜、堅定、冷淡、遲緩。以上這些特點的變化,隻是就一般特點而言,也有例外。

氣質既然是可變的,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掌握氣質變化的規律,因人施教,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特征。

第二節 氣質類型及其生理基礎

一、氣質的類型

氣質類型是指表現為心理特性的神經係統基本特性的典型結合。構成氣質類型的各種心理特性,多數是某一種神經特性的表現,但有的也可能是兩種神經特性的結合。例如,感受性是神經係統強度特性在心理上的表現,反應的速度是靈活性特征在心理上的體現,而情緒興奮性既體現興奮或抑製過程的強度,也體現二者的平衡性。由於人的心理反應可以從多方麵表現出神經係統的基本特性,那麼,在這些心理特性中就可以既從實驗結果,又從生活指標來判定不同人的氣質類型。

目前心理學還不能編擬出構成氣質類型全部特性的完整方案,但根據已有的研究,可以列舉出構成氣質類型的幾種特性:

1、感受性。這是人對外界影響產生感覺的能力。它是神經係統強度特性的表現,可以根據人們產生心理反應所需要的外界影響的最小強度來判斷這種特性。

2、耐受性。這是人在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在時間和強度上的耐受程度。它也是神經係統強度特性的反映。它表現在長時間從事某項活動時注意力的集中性;對強烈刺激(如疼痛、噪聲、過強或過弱的光線)的耐受性,對長時間的思維活動而能保持優越效果的堅持性等方麵。

3、反應的敏捷性。反應的敏捷性可以分為兩類特性:一類為不隨意的反應性,各種刺激可以引起心理的各方麵的指向性,如不隨意注意的指向性、不隨意運動反應的指向性等;另一類指一般的心理反應和心理過程進行的速度,如說話的速度,記憶的速度,思考的敏捷程度、注意轉移的靈活程度、一般動作的靈活、迅速等。反應的敏捷性主要是神經係統靈活性的表現。

4、可塑性。這是人根據外界事物變化的情況而改變自己適應性行為的可塑程度。表現在對外界環境或要求的變化,主體在順應上的難易,產生情緒上的愉快或不愉快,采取行動的簡捷或遲緩,態度上的果斷或猶豫等方麵。凡是順應上容易的、情緒上不出現困難的行動果斷的人表現為更大的可塑性,而在順應上阻難大的情緒上出現紛擾行動遲緩、態度猶豫的人表現有更大的刻板性或惰性。可塑性主要是神經係統靈活性的表現。

5、情緒興奮性。情緒興奮性是神經係統特性在心理上表現的重要特性,它既表現神經係統的強度特性,也表現平衡性。有的人情緒興奮性很強,而情緒抑製力弱,這就不但表現神經過程的強度,而且明顯地表現了興奮和抑製不平衡的特點。情緒興奮性還包括情緒向外表現的強烈程度。這一點可以有不同的組合,例如,有人可以具有強烈的興奮和強烈的外部表現;另些人可以隻有強烈的興奮但無強烈的外部表現,體現為極度興奮但又不外露的氣質特征。

6、外傾性與內傾性。外傾性是興奮性強的體現,內傾性則是抑製過程占優勢的反映。外傾的人表現為心理活動、言語反應和動作反應傾向表現於外,內傾的人的表現則相反。

上述各種特性的不同結合,構成不同的氣質類型。下麵以四種傳統的氣質類型為例來分析一下各種特性的有規律的結合。

多血質。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較高,不隨意的反應性強;具有可塑性和外傾性;情緒興奮性高,外部表露明顯,反應速度快而靈活。

膽汁質。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較高,不隨意的反應性高,反應的不隨意性占優勢,外傾性明顯,情緒興奮性高,抑製能力差;反應速度快,但不靈活。

粘液質。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隨意的反應性和情緒興奮性均低;內傾性明顯,外部表現少;反應速度慢,具有穩定性。

抑鬱質。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隨意的反應性低;嚴重內傾;情緒興奮性高而體驗深,反應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靈活。

應當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種傳統氣質類型來劃分,隻有少數人是四種氣質類型的典型代表,多數人是介於各類型之間的中間類型。因此,在判斷某個人的氣質時,並非一定要把他劃歸為某種類型,主要是觀察和測定構成他的氣質類型的各種心理特性以及構成氣質生理基礎的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特性。

二、氣質的生理基礎

1、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

巴甫洛夫在創立高級神經活動學說過程中,發現不同的狗條件反射形成和演變的特點不同。例如,有些狗在外界強烈刺激下,能報以相應的興奮反應;有些狗則不能引起興奮,甚至產生抑製。有的狗能連續耐受抑製5~10分鍾,有的則隻能抑製15~30秒。他根據動物神經活動的這些差異提出,個體條件反射的個別特點,即神經係統的特性,就是氣質的生理基礎。

巴甫洛夫根據對66隻狗進行實驗的資料,提出了決定氣質特點的三種最主要的神經係統特性:(1)神經過程的強度,即神經細胞的興奮和抑製的工作能力和耐力;(2)神經過程的平衡性,即興奮與抑製在強度和靈活性方麵的相對均勢或優勢;(3)神經過程的靈活性,即興奮和抑製相互轉換的速度。這三種特性與整個神經係統一樣,執行著一種生物學功能——保持有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

巴甫洛夫認為,某個動物的氣質不是由上述某一種神經係統特性,而是由三種特性的整合作用決定的。他把這種既決定條件反射活動個別特點、也決定氣質的神經係統特性的相互結合叫作神經係統的類型並根據三種特性相互結合的特點劃分出神經係統的四種基本類型:(1)強而不平衡型(興奮過程占優勢);(2)強而平衡的靈活型;(3)強而平衡的遲緩型;(4)弱型。

巴甫洛夫指出,這四種類型就是傳統上所說的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四種氣質類型的神經生理基礎。但他同時指出,屬於這四種典型氣質的人在人群中並不占多數,多數人屬於兩種或三種類型結合的中間型。他還預言,除了這四種類型之外,還應存在其他未知的神經係統特性和其他類型。

2、捷普洛夫等人對人的神經係統特性的研究

50年代以後,捷普洛夫和涅貝裏岑等人在巴甫洛夫學說基礎上,主要以人為研究對象,對神經係統活動特性進行了大量實驗,創立了差異生理心理學學派。他們對氣質的生理基礎的解釋有了新的內容,也更加有科學依據。

捷普洛夫等人提出了神經係統基本特性說。根據這一學說,人的高度組織的神經係統存在著許多種特性,它們作為參數影響著神經過程中興奮與抑製的動力學特點,它們的相互組合則構成各種心理現象及其個體差異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捷普洛夫等人認為,在沒有充分掌握關於神經係統基本特性的實驗材料之前,不宜急於對神經係統類型加以劃分。由於氣質的生理機製主要屬於人的先天秉賦,所以以往研究中采用的專題描述、個案及病史分析等方法都是不可靠的。查明氣質的生理機製的最可靠方法,是在排除了興趣、動機、對實驗的期望等無關因素之後,進行的嚴格控製的實驗室實驗。基於這種指導思想,他們設計了一係列實驗,采用巴甫洛夫未曾用過的中樞神經活動的感覺指標、計時指標、肌肉圖及腦電圖指標等,對神經係統的基本特性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數百項實驗研究基礎上,他們同時批判地吸收了西方一些研究者如赫爾、斯賓塞和艾森克等人對神經係統研究的成果,初步提出了一個新的神經係統基本特性的結構。

捷普洛夫等人認為,神經係統特性可以分為一級特性和二級特性,其中一級特性主要是神經係統的強度、靈活性和動力性三種。過去巴甫洛夫學說中作為三個基本特性之一的平衡性實際上是一種一般特性,它帶有派生的性質,存在於各種一級特性中。也就是說,無論強度、靈活性還是動力性,都存在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製之間的平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