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克服膽怯

在我還未成年的時候,每次家裏來了客人,我總聞聲而逃,--因為我害怕與陌生人打招呼。在初中的時候,一考試我就緊張,因為考試結果已使父親的拳腳與我的屁股建立了穩固的聯係。在未成年的歲月裏,說不清有多少恐懼的事情。當然,現在我已為人父,不再有上述問題。我的擔憂是,怕自己的孩子再重蹈我當年的舊輒。為了更多的孩子走出膽怯的陰影,大方開朗的生活,有必要探析一下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怯。

膽怯其實無處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70-80年代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羞怯、靦腆。另一項由心理學家伯納多·卡達西組織進行的,對1600人的測試表明:羞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根據津巴多的研究,其中約有15%的人屬於“情景性膽怯”,即在諸如當眾發言的緊張環境中,感到怵場。研究表明,在這個問題上,男女的敏感度相同。

正如上麵所引述的,即使成年人當中,膽怯也是廣泛存在的。作為父母,應該有信心幫助孩子克服膽怯。盡管克服膽怯沒有“靈丹妙藥”,但綜合中外專家的研究來看,克服和減少孩子的膽怯還確實是可能的。下麵便是專家們的建議。

分析膽怯類型,探尋恐懼之源

首先,不妨讓孩子平靜下來,說出都有哪些膽怯。是怕生人,還是怕考試?是怕黑暗,還是怕孤單,抑或是子虛烏有的鬼?您不妨將孩子說出的這些膽怯記下來,而後加以分類。看哪些是情景性膽怯?那些是非情景性膽怯?

其次,探析膽怯的根源。有的專家早就指出,膽怯來自對未知世界的恐懼。那麼,對你的孩子來說,他未知的世界是什麼?有時候,幫他分析清楚恐懼的荒謬,膽怯便會消失。當給孩子講述魯迅治“鬼”的故事,孩子便對黑暗及黑暗中的各種聲音,少了許多恐懼。有時候,孩子是孤單,陪他呆一會兒也許比板著麵孔,皺緊眉頭苦思對策要有效的多。

當然,還應教育孩子不妨把自己的擔憂、恐懼的事物一一寫下來,試著分析為什麼會膽怯。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森·奇克在其《征服膽怯:個人方法》一書中指出,2/3有情景性膽怯心理的人,一旦找出原因,就能找到建設性的良方對症下藥。

假設一個“不害羞的自己”

事實上,很多孩子膽怯、擔憂的是自己的表現,怕在眾人麵前有讓人失望的表現。這種情形怎麼辦?

可以把自己劃分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調查中有驚人的發現,在外向型性格中持羞怯心理者也較為普遍。盡管他們常出沒於公共場所,出頭露麵,但內心依舊羞怯。這種人約占接受調查人數的15%。

美國專家建議,膽怯者不妨假設自己是劇中的某一角色,隻是在舞台上表演角色性格。當這樣假設時,窘迫感就會減少,逐漸消失。有一位學生想改變自己不喜歡的“愛好”,但怕讓望子成龍的父母失望。心理學家告訴他,不妨寫出恐懼對話的“劇本”,如他該說什麼,他父母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他本人如何作答。不久這位年輕人很快克服種種顧慮,與父母交流了對他重要的各方麵問題。

自演“劇本”的好處感動,使自己置於生活中的任何情形,不管是參加校園演講比賽、上課發言等,當他(她)做這方麵的操練時,他(她)已準備好即將說什麼,對將要進行的活動充滿信心。

這種角色預演的好處在於,容易消除真實角色與扮演角色的界線,讓孩子的行為表達出明確意義,就能反映出其真實自我。而膽怯者往往太顧及自己的言行,留給別人的印象因而難以表現出真實的自我。

做好準備工作

如果孩子要陪您赴一個約會,應先告訴孩子來客有哪些,怎麼稱呼他們,他們的職業情況及興趣愛好,平時應注意的事情等。教會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會見一個未曾謀麵的人時,應先弄清他們的背景。待開始談話時,他便會感到自我控製能力較以往大為增強了。

另一項有效的準備是,先尋找一些誌趣相投的人,談論自己熟知的內容。譬如鼓勵孩子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各種興趣小組。在參加小組活動中,與同學接觸談話,建立友誼--因為有共同的興趣,友誼也很容易建立。有了這種交往基礎,更大範圍的交往也不會令孩子膽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