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親”有利有弊
有一幅漫畫:孩子做了壞事,爸爸拿著鞋底子追著,要教訓孩子;爺爺亦拿著鞋底子緊跟其後,要教訓孩子的爸爸。漫畫刻劃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後拍案叫絕
還有這樣兩個實例。其一,孩子吃糖成癖,剛長劑的牙已經被蛀了。當父親告誡孩子糖吃多了會腐蝕牙,並采取了相應的限製措施時,爺爺說話了:“別信那個。我小時沒吃過幾塊糖,這牙不也掉光了?你爸舍不得給你花錢,我這有”。當孩子哭著要吃糖時,爺爺就去給買了好幾斤。其二,父親讓看了兩個多小時電視的孩子關上電視寫作業,孩子衝著父親沒好氣地罵了一句,父親嚴厲批評孩子沒教養,奶奶卻在一旁說“別說了,他比你小時候聰明,你這麼大時還不會罵人呢”!
諸如此類,司空見慣。的確,在當今家庭,有不少兒童與祖輩,即祖父母、外祖父母關係密切,而與父母相對要疏遠一些,甚至有些祖輩與孫子們,在某種程度上還成了互相間的精神寄托。這種祖輩對孫輩超乎對子輩的感情,俗稱"隔代親"。老人對孫輩的疼愛,大大超過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僅用血緣關係解釋還不夠,其中還有心理上的原因。孫輩猶如日之東升,祖輩恰假裝夕陽的餘輝,他們之間有相同性,更有互補性。俗話說“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說這隔代人相同之處;祖孫在一起,幼者受到愛撫,長者得到歡樂,他們之間互相補充了中間一代人由於工作家務繁忙而留下的時間空間的空白及遺缺,這就是形成隔代親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年齡的關係,父子輩在生活觀念等問題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張而易產生隔閡、矛盾,甚至衝突;而祖孫輩同樣關係而互不設防,所以更易親近,這無疑也是形成隔代親的重要因素。
有人認為,“隔代親”有三大優點。一是對孫輩的發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二是對子輩有利,子輩忙於工作,孩子由祖輩接去教養,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專心致誌於事業。三是對祖輩有利,不僅可以解除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為老有所為、發揮餘勢提供機會。這種與孫輩玩耍遊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大有裨益,“隔代親”的優越性盡管不少,但也帶來了很多不利兒童健康與成才的"隱患"。
一、延長兒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經曆,注定了祖輩對孫子們的偏愛,這種偏愛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溺愛。愛得過分,就會阻礙孩子的正常心理發育。現今有許多孩子,在爸爸、媽媽麵前是貓,在爺爺、奶奶麵前則變成了老慮。寵愛的結果,使兒童總是擺脫不了“童稚”心理的製約。有人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研究,將托兒所、幼兒園出來的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進行心理比較,發現他們截然不同。從幼兒園出來的小學生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強,社交圈子亦大,許多事都能自己動手做,膽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傷像沒事一樣,很小就能橫穿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學生則不然,有的二、三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萬事不能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也不想幹。碰到問題,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嬌,缺乏應變能力,不合群。究其原因就在於"隔代親"的"親"字泛濫,演化成為溺愛與嬌慣,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代替,有求必應,缺點包容,錯誤體諒,誠如魯迅《上海的兒童》所書:"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可以,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麵,便如失去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所以說,“"隔代親”勢必加重孩子的“童稚”心理,延緩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行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