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建築(3)(1 / 3)

這座教堂是由18座教堂組成的教堂群,18座塔分別代表著耶穌、聖母瑪麗亞、12位門徒、和4位傳教士。而中央最高的象征基督耶穌的塔竟高達170米。教堂的外部用一種紅褐色的石頭砌成,空靈的構件給人以雕鏤而非實體的感覺,在藍天的襯托下,顯得神秘而荒遠。在教堂的內部,柱子代表著拉美各大主教,窗戶代表著各教派的創始人,處處充滿了隱喻和象征。教堂裝飾著的各式動物、植物,與宗教性的雕塑結合在一起,呈現出歡快而神秘的天國氣氛。這是高迪一生中最宏偉的巨作。

高迪作品的藝術風格與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謂“建築界的達利”。象西班牙傑出的藝術家畢加索、達利等人一樣,高迪以他神秘獨特的建築步入了世界藝術大師的行列,對現代建築藝術起著深遠的影響。

1989年,中國曆史博物館曾舉辦了高迪建築藝術作品展。

帕克斯頓的玻璃式房屋

在建築世界裏,有一句名言:“建築的曆史就是人類運用光線的曆史。”的確,房子越蓋越多,窗子越開越大,以至於一些大樓通體都是玻璃,室內陽光充足,即使在白雪皚皚的冬季,室內也溫暖如春,鮮花盛開。

玻璃式房屋,從早期的花房轉化為大型建築,以輕快的形象替代了傳統建築的穩定外觀,使人耳目一新。談起這一類建築,最早而且對後人起著巨大影響的是1851年在倫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上建造的一個大型的展覽館,它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水晶宮。

水晶宮在它被建造的那個年代裏,是一個極為巨大的龐然大物,它總長1850尺英(563.88米),寬405英尺(123.44米),高達110英尺(33.53米),相當於並排放7個足球場那麼大。這座建築整個由玻璃和鋼製成,不曾使用一磚一石,使習慣於傳統建築的人們感到巨大無比,沒有邊界。一些人不承認它是建築而諷刺說它僅僅是一個巨大的花房。它所采用的新材料和新技術,直到半個世紀之後,才逐漸得到人們的承認和使用。

正如建築的外觀一樣,這座傑作的設計和建造者根本就不是一個建築師,而是一個花匠。他叫帕克斯頓,原是一個農場主的兒子,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結識了一位大公,兩個人很快結為密友,並一起出去旅行。後來,應大公的要求,帕克斯頓在傑茨沃思為大公設計了一座專門用於養殖名貴植物的大花房。這座大花房提供了他設計水晶宮所需的經驗和構思源泉。

那是在1850年的春天,一個為籌備第一屆倫敦世界博覽會的委員會向世界各地的建築師發出了邀請信,請他們為在第二年舉行的大會提供建議。很快,245個方案像雪片般地到達倫敦,興高彩烈的委員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仔細地研究了這些方案,但是,十分遺憾,委員會最終作出結論:沒有一個能夠建造出來。因為除了美學上的缺點外,僅僅建造這些房屋所需的最少1500萬塊磚的生產和砌築,根本就不能在餘下的9個月中完成。展覽會開幕的時間是如此迫近,要麼出現奇跡,要麼美夢破滅,籌委會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正在此時,身為鐵路公司理事的帕克斯頓來到了倫敦,一些深知其才華的有影響的朋友建議他能否嚐試為困境中的博覽會設計出一些可行的方案,帕克斯頓同意在9天內試一下。在鐵路公司的理事會上,他在記事本上畫了一些簡單的構思草圖,並根據這些構思,經過7天7夜的連續工作,在令人不可思議的短時間裏找到了一個極其簡單的解決辦法:把建築物像搭玩具一樣用僅僅兩種基本原件裝配起來。這些原件由鐵和玻璃進行工業預製,既快又便宜,建造過程中沒有任何特殊的東西。

公眾的注意力很快被帕克斯頓所吸引,在他的要求下,幾家公司完成了他所需要的3300個鐵柱子,2224根鐵梁,300000塊玻璃板和330公裏長的木條。在7月26日,籌委會終於接受了帕克斯頓的提案,進行一次曆史上未曾有過的“危險”嚐試。7月30日,倫敦海德公園的晨霧中回響起建造的聲音,第一屆倫敦世界博覽會終於在1851年5月1日如期開幕,建造時間僅僅9個月,奇跡終於創造了出來。

在水晶宮之前,歐洲的建築都是由厚重的石頭砌成,這個晶瑩剔透的奇跡般的寵然大物,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建築的古老觀念,推動了現代建築的發展。

水晶宮還曾拆開重新裝配,遷至錫德拉姆。遺憾的是,1936年的一場大火將它毀於一旦,我們現在隻能從照片和圖畫中憑吊它的風彩了。

雷諾的泥土之舟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陶斯市郊區,在一片20英商的山地上,像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有一個珍奇住宅博覽會。這兒的有些房子看上去像宇宙飛船,有些像金字塔或者城堡,總之沒有兩幢房子重樣的。然而,最令人驚奇的還不是它們的外形,是它們的建造材料。原來所有這些房子的建築材料主要都是廢棄的輪胎和啤酒罐,裏麵裝進泥土,按照建築師的想象堆塑出一幢幢建築來,人們給這樣的房子起名叫“泥土之舟”。

“泥土之舟”的設計者米希爾·雷諾是一個獨具智慧的建築師。1970年,他剛剛從建築學院畢業,一次,他從電視記者關於廢棄的啤酒罐隨處可見的報道中得到神奇的啟示,於是在陶斯市郊買下土地,開始實驗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建造房屋。起初他把啤酒罐嵌入泥漿中,構築出一個金字塔,此後又用裝滿泥土的廢輪胎造房子。到去年為止,他已經用光了陶斯市所有的廢舊輪胎,以至不得不到更遠的城市去尋覓。為了建造出最佳的“泥土之舟”,他在每一座實驗性的房屋中呆過,“我全麵研究過它”,他微笑著說,“太熱啦,太冷啦,電力不足啦,等等。如果你想解決這些問題,非得當一名試驗家不可。”

雷諾在“泥土之舟”的設計中,巧妙地將現代技術與古代建築藝術結合在一起。他像1000多年前阿納薩基印第安人建造崖洞一樣,將建築選址在山腰,由洞穴製作出後部和內牆。住宅的南麵或東南麵,都有一個長長的玻璃門廳,以便於冬季采光。每座“泥土之舟”的屋頂上都有一排光電池,能把太陽光能轉化為電能,為室內的電燈、電器和計算機提供充足的電力。

“泥土之舟”供暖的關鍵在於1米厚的牆壁。冬天,這種填充了泥土的鋁罐和輪胎構成的牆壁,既能吸收熱量,又能將熱量緩緩地傳入室內,所以人們在半夜醒來時,會感到比上床時還要暖和。

很多的人讚歎雷諾設計的獨出心裁,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泥土之舟隻適用於美國西南部的幹旱地區,然而雷諾堅持說,隻要能建造普通住宅的地方,就能建造“泥土之舟”。

經過20年的艱苦探索,雷諾在他20英畝的試驗場上已建起了70座“泥土之舟”,他的名字也隨之四處傳揚。一位演員請他在科羅拉多州設計建造了一幢3000多平方米的“泥土之舟”,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至,要求雷諾為他們建造房屋。由於無法滿足這麼多客戶的需求,雷諾開始銷售“泥土之舟”的藍圖,每份1000美元。他說道:“他們簡直要敲破我的門了,所以我想出了這麼個辦法來應付”。

索勒瑞的“世外桃源”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阿科桑第,在一大片缺乏生機的亂石荒野中,有一個建築師和他的夥伴們,幾十年如一日地砌築著、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在阿科桑第的大地上,每一幢建築,以至腳下的一沙一石都凝結著曾經勞動在這兒的人們的滴滴汗水,樹木花草和蔬菜都包含著一份熱愛生活的心意。這兒沒有機器馬達的噪音,沒有空氣的汙染,沒有市井的繁華,人們愉快友好地勞動、生活在一起。你也許覺得這種生活不太現實,甚至帶有一種烏托邦的味道,可是如果你真的生活在那裏,你將體會到生活的單純、寧靜與樸實,一種永恒的生命意義。

很多年來,對於世界各地的建築係學生來說,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一個真實的世外桃源。來到這裏,你將體驗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你將參與一項獨特的建造房屋的過程。喜歡的話,你可以留下,厭倦了,又可以再回到塵世之中。當暑假來臨的時候,阿科桑第的荒野上布滿了帳篷,到處旗幡招展,熱鬧非凡,那種氣氛簡直像什麼重大的慶典或狂歡節。

學生們來了又走了,常駐的是這兒的主人,1919年出生於意大利的波羅·索勒瑞,以及他的十幾個夥伴們。我們在插圖中看到的那幢房子凹進的半窟窿空間,仿佛是被嵌進山坡的包裹著的房子,巨大的半窟窿空間兩側,是一對像大平台一樣的房間,開著圓形的窗戶。這幢房子是阿科桑第最早的建築,凹進的半窟窿空間牆麵開著方形的窗子,索勒瑞和他的夥伴及家眷們就住在這些方窗子裏麵。巨大的凹空間既是這幢建築的入口,同時含有包容與凝聚的意味,住在這個大窟窿周圍的人還隱約感覺到一種溫暖可愛的大家庭的氣息。

其實,最值得稱道的還不是這些建築的造型,而是建築師們對於生活及建築的理解。在這兒,建築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將參與設計到建造的全部過程,而當今世界的建築師大多是坐在繪圖桌前,大筆一揮,然後圖紙被送到工地由工人去完成。但是,在阿科桑第,房子是親手做出來的。如果恰逢夏季來到阿科桑第,你將看到光著脊背的小夥子們,用木板和支條做出模子,然後將混凝土灌進模子當中,當學生們感到意尤未盡的時候,還會即興式地在未凝固的混凝土上畫出一些美麗的圖案來。可以想象這樣的勞動和創作對於學生們來說是多麼難得,這種親身體驗帶給人的不僅僅是某種樂趣,它甚至是一種享受,阿科桑第的確令人難以忘懷。

阿科桑第的人除了自己蓋房子外,還自己種蔬菜瓜果。當然,人類生活的必須品還有許多是自己無法親手製作的,於是他們就製作一些手工藝術品,如陶器、風鈴等,向來這兒旅遊的人出售,換回來的錢不可能帶來奢侈豪華,卻足夠讓他們快樂地活著了。

當冬季降臨的時候,戶外勞動難以進行了,阿科桑第的人就去周遊世界。有時,他們也會向好奇的人們介紹那個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世外桃源”。

法國小郵差的理想宮

在法國的奧特利普小鎮上,有一幢稀奇古怪的建築物。這座建築的外表豐富、繁雜、獨特而富有詩意,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建造並擁有這幢建築物的人,既不是建築師也不是富豪,而是小鎮上一個普普通通的送信員。他花了33年的時間,究盡畢生心血建成了這幢建築,人們把它稱作“理想宮”。

是什麼使郵差修斯魯動了建“理想宮”的奇怪的念頭呢?這事還要追溯到1897年的一天,當時的修斯魯正值43歲。他在送信的途中,被一塊石頭絆倒,由於那塊石頭的形狀很奇特,於是他撿起那塊石頭帶回家,後來這塊石頭成了“理想宮”的組成部分之一,這當然是誰也料想不到的。當時他作了一個夢,一個同30年前一模一樣的夢,他夢見當時尚未存在的“理想宮”,那個夢經過了30年仍清清楚楚地留在他的腦海裏,他於是相信:這是上天給他派來的任務。因此他開始四處尋找“絆腳石”,並著手建造“理想宮”。

他每天必須到距離郵件收發處30公裏遠的地方去建築理想宮。地基所用的混凝土是自己創造的,他在每天送信的途中,順便檢一些貝殼、小石塊、石頭片等材料。由於這些東西是從各個地方東挑西撿來的,所以材料本身就是獨特有趣的,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個美麗的小世界了。

此外,這幢建築任何一個細微的部位,都雕刻有各式各樣的動物。有巨人、龍、怪鳥等神話中的動物,以天國與地獄、果實與動物等對比的主題,反複地使用在雕刻上。

建築的造型乃是模仿各種風格樣的彙集。有希臘的神殿,東方的寶塔,埃及的神殿和法老的陵墓,有印度的柱子,等等,無奇不有,可以說整個世界的建築風格都在這裏呈現出來了。

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這幢房子上了。他一個人埋頭苦幹著,單說做一個人工瀑布就花費了2年時間,建造埃及法老的墓則花了他7年的時間。就這樣慢條斯理地,就這樣鍥而不舍地,到他77歲的時候,終於完成了他的“理想宮”。

到底是什麼力量賦予了他超人的想象力呢?據說,“理想宮”是為了紀念他死去的女兒而建的紀念館,而宮殿的正麵也有一幅名為“夢中的女兒”的浮雕像。

建築師的鴨子式建築

在美國紐約的一條大路旁,有一隻巨大的白色鴨子,它靜靜地蹲在那兒,已經有好些年了。它有著長長的脖頸,尖尖的嘴和胖胖的身軀。在鴨子的胸口,順著它身體的曲線,有一個彎曲的門,原來這並非一隻真正的鴨子,而是一幢模仿鴨子造型的建築物。

那麼,這座建築物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你也許會猜測說:“是快餐館吧”?或者有人會猜:“當然是烤鴨店羅”!其實,聰明的大家猜得都挺準,原來,這裏是一家專門出售家禽的商店。

為什麼要把商店做成鴨子的造型呢?這要問它的設計師了。這個商店雖小,但它的設計者卻是美國鼎鼎大名的建築師,同時還是著名的理論家和大學教授。他認為建築不應該是枯燥平板,千篇一律,毫無生氣的東西,建築應該隱含某種喻意,應該給人帶來有趣的聯想和快樂的記憶。建築物的外表應該像商業廣告一樣,傳達建築內部的某些信息,整幢房子於是成為一個巨大的裝飾物,成為一幅巨型廣告。他將理論付諸實踐,設計了這座被稱為“大鴨子”的商店。所有的人第一眼看到它,都會產生一種新鮮的好奇感,想走近它,想探個究竟。建築師的構思是奇妙的,無疑達到了成功的效果,親受的讀者,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圓塔保險庫

在法國巴黎特羅卡迪洛廣場,有一座著名的圓塔,它建在一座等邊三角形的銀行大廈的內院空地上,直徑55米,高73米。圓塔的知名度,並非由於它有怎樣驚人奇特的造型,而是由於它的功能。原來,這座圓塔是法國寄放藝術珍品的保險庫。

圓塔的塔身由鋼筋水泥建成,上蓋一個重600噸的圓頂,四周有護塔的壕溝和吊橋,圓塔隻有一個出入口,而且重門深鎖,禁衛森嚴。出入口關閉之後,隻能從裏麵打開,外麵無法破門而入。圓塔為法國三大銀行之一的索吉加德公司擁有,原為存放證券、房契和貴重物品的地方。70年代初,改為專為儲放藝術珍品的保險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