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懸的古橋
大渡橋
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的光輝詩篇《長征》中有“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極其生動地烘托出滬定鐵索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和紅軍戰士藐視困難、奪橋飛渡時激烈悲壯的戰鬥場麵。
滬定鐵索橋座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滬定縣城西的大渡河上。橋東是高達3000多米的二郎山,滬定城一半就在山坡上,另一半緊貼大渡河,橋西是海子山。橋頭石碑上所刻“滬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雲千裏長”,確是真實寫照。高崖夾峙一水,由西麵進城,必須過橋。大渡河水流湍急。尤其是在五、六、七、八月的夏秋季節,呈褐紅色的流水猶如瀑布從上遊山峽間傾瀉下來,衝擊著河底參差聳立的惡石,濺起丈餘高的白色浪花。流水聲淹沒了一切,甚至在河邊附耳高聲叫喊,都難以聽見。據最近調查,河水流速高達6米/秒以上(冬天枯水季節亦達每秒1米以上),年洪水位與枯水位相差6米。在那時的大渡河裏,徒涉毫無可能,船渡異常危險。
滬定橋淨跨100米,淨寬2.8米,橋麵距枯水位14.5米。采用13根鐵鏈作為承重索,其中底索9根,上麵覆蓋橫縱本板,以通人畜。餘下4根鐵索,均分在左右兩邊,作扶手用。鐵鏈懸掛空中,兩頭係於兩岸橋台後,每根鏈條39.1丈多(127.45米)。東西橋台上均建有橋亭,在橋亭中還有統治階級收取過橋稅的小房。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第2年4月“告竣”。當時分別在橋東和橋西鑄造了鐵牛1頭及鐵蜈蚣1條,表示了人們希望能鎮住“水妖”、讓橋悠久長存的意願。
建橋以前,利用沈村、烹壩和子牛(有說咱威、通壩和子牛)3個渡口溝通內地與藏、彝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聯係。由於河中水急礁多,采用“皮船”或通過藤索、竹索“援索懸渡”,渡口與渡口相距均約30華裏。該地區為川康通衢,少數民族所需的茶、布、米及蔬菜等不斷運往康定(古稱打箭爐)一帶,而毛皮及大黃等藥材,經過此地送到成都。由於滬定一帶地處要衝,交通頻繁,“舟楫行人援索懸渡,險莫甚焉”。
也許有人會問,鐵索那麼粗,那麼重,是怎樣從這邊拉到對岸的呢?的確,二三百年以前缺乏設備,要把每根重達1.5~2.0噸、粗如碗口的鐵索拉過漩渦、礁石密布的大渡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據《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雲南略考》記載並參照當地年過七旬的老橋工介紹前輩修橋的經驗,當時鐵索拉過河的大致情形如下:他們先以小船載鐵鏈由東岸運向西岸,由於鏈重水急,船還沒有到達對岸就翻了身,總是不能成功。後來,人們從溜索攀附渡河中受到啟示,先用如釣魚線粗細的繩子,下懸鐵錘,把它甩過河(據說,在西藏、新疆等地建造鐵索橋時,是把細繩的一頭扣緊在箭頭上射過河去,這也是一種可能);再把它換成粗的麻繩;通過粗麻繩把竹蔑籮繩(由青竹篾編結絞扭而成的粗繩)拉過河,並把它拉緊捆固在兩頭橋亭中的木橫梁上。利用蔑籮繩有光滑、拉緊變細等特點,將帶有長繩的繩圈或短竹筒套在它上麵,再把鐵索係在繩圈或短竹筒上,用七、八個人在河對岸拉動長繩,把鐵索拉過河。
鐵索是索橋的承重部分,如何把它拉緊和錨固牢靠是索橋成敗的關鍵。滬定橋的鐵索由扁環扣聯而成,每根鏈子平均890個扁環,13根鏈子共有11571個扁環。扁環長17~20厘米,外徑9厘米,內徑3厘米,幾乎每個扁環上都刻有具體製作的工人的代號。鐵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圍繞在東岸2個直徑約為5.6米的大木輥上。木輥上麵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插入,扳動木棒,使木輥滾動,鐵索隨之慢慢拉緊。拉緊一段,用插銷插在重疊的扁環中,緊到不滿一個扁環時,就用一些鐵板條作為楔子插入隙縫中,到拉緊為止。這種工作需要七八十個勞動力。鐵索拉緊後,把它錨固在橋台後麵落井中的困龍上,困龍緊貼在地龍樁上(西橋台有八根地龍樁,東橋台有七根地龍樁)。困龍長4米,直徑20厘米。地龍樁直徑為14~20厘米不等,埋置在橋台中的深度估計有7米多,埋入部分的四周用灰漿塊石膠固好。它們均由生鐵製成。地龍樁埋置在離橋台頂麵有5米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夠的壓重。利用橋台自重作為壓重,來承受鐵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國古代橋工對索橋的一大貢獻。
橋頭2根鐵樁有鑄文說明,重達1800市斤的鐵樁是由陝西漢中府金火匠馬之常鑄造的,還有17根鐵樁未發現類似的鑄文。鐵樁、鐵索是就地製造還是由外地運來?尚未查出。不過,由於當地無生鐵材料,又地處邊遠,冶煉技術極差,就是在1934年12月修複該橋時,鐵索也是由遠離滬定百公裏以上的地方運去的,因此,可以推斷,當時的鐵索與鐵樁是由千百裏以外的地方送到群山環抱的滬定城的。那時,一無良好的運輸車船,二無起碼的設備,三是處處有高山峻嶺、急流險灘擋道,運送途中的艱苦險危我們是難以想象的。每前進一步,先代橋工都要付出血汗;一不小心,還會失去生命。
橋台由整齊的條石砌成。由於索鏈拉力大、各索受力大小不等以及地龍樁受多種因素幹擾未能放置在一個水平麵上等等原因,困龍曾斷裂為3段,地龍樁垂直向上移動,如東岸左麵第1根樁移了3~5厘米,右麵第5根移了1厘米。橋台直接砌築在岩石上,最近發現在台底與岩石接觸處,鋪了一層棲木夾塊石,這種處理方法在四川的古橋梁中是常可見的。大概是由於當時缺乏鑿平岩石的設備和能力,為了把壓力均勻地傳到岩層上而采用的。橋址附近的河道主河床在東邊,為了防止台下衝刷,在東橋台周圍作了圍堰。很可能在砌築橋台時就作了圍堰,橋台建成後,留下來防止衝刷。由於橋台修築牢固,承受住了巨大的拉力(東橋台側亦出現了一些近45°的斜向裂縫),加上鐵索錨拉設備良好,因此,索橋使用了近300年,損壞較少,目前還擔負著千百人次的日夜交通任務。
鐵索缺乏剛性,上鋪木板,人行其上,搖晃很大。過橋者,不少人感到目眩頭暈,不能自持。為了減少晃動,滬定橋在鐵索間用上下2根鐵夾板把9根底索鎖住,每頭各有3處,間距為2~2.8米。上鋪橫板,用鉛絲綁紮在索上,中央放人行道板,兩邊鋪邊走板。外邊底索用扶手吊鉤螺絲與扶欄索聯係在一起。
鏈索上鑿有印記,銘刻著建橋工人的血淚史。據一位75歲的老鐵匠說,哪一個鏈扣斷了,就憑著印記尋找製造的工人,有理無理先要挨200大板。滬定鐵索橋的建成既是先代橋工聰明才智的結晶,同時也包含著他們無窮的血淚辛酸。
國務院在1961年3月4日頒布滬定橋為全國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珠浦橋
凡是到過世界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的人,往往會被橫跨岷江內外兩江的珠浦橋所吸引。它是竹索橋的傑出代表,在二王廟西,楊泗將軍廟前。
珠浦橋一帶曆來是岷江兩岸的交通要道,江上早有“笮橋”,把兩岸人民聯係起來。橋始建於何時已查不到出處,據說在宋以前名“珠浦橋”。宋淳化時重修,不久改名“平事橋”。明末毀於戰爭,改為船渡。清“嘉慶八年(1803年)……仿舊置建立,名安瀾橋”。橋分為八孔,全長340米,寬3米多,高近13米,最大一孔跨徑達61米。全橋用細竹蔑編成粗5寸的竹索24根,其中10根作底索,上麵橫鋪木板當橋麵,壓板索2根,還有12根分列橋的兩旁,作為扶欄。絞索設備安放在橋兩頭石室內的木籠中,用木絞車絞緊橋的底索,用大木柱絞緊扶欄索。由於竹索太長,從兩頭絞緊非常困難,所以在橋梁中間的石墩上增添一套絞索設備,也置於石室木籠中。在木籠上麵,修建橋亭。亭分2層,上層用木梁密排,裝砌大石,以作壓重;下層中空,以便行人。布置巧妙,煞費匠心。該橋為八跨連跨,穩定性較好,行走其上,搖晃不大。
珠浦橋橋墩一般用圓木築成木排斜架,每墩用大木樁5根打入河底,中用橫木1根連接,並堆砌石塊圍繞樁架,以防衝刷。墩中間1座石墩正位於內外江口分水嘴沙灘上,係用花崗石砌成,周圍打設木樁,並於上遊建築石堤數丈。鞏固墩基。
宋朝範成大曾數次經過此橋,賦下了這樣一首詩:
織簟勻鋪麵,排繩疆架空;
染人高曬帛,獵戶遠張置。
薄薄難承雨,翻翻不受風;
何時將蜀害,東下看垂虹。
他還在《吳船錄》中對珠浦橋作了詳細記載:“繩橋,長120丈,分為5架橋,橋之廣12繩,排連之,上布竹笆,攢立大木數十,於江中輦石固其根,每數十本作一架。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幡然,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絲帛之狀。”可見與清代所重修的橋梁型式不盡相同。
由於珠浦橋地處要衝,又與都江堰組成一體,使它名揚四方,關於它的橋碑、石刻眾多。有一曲為它而寫的《索橋歌》讀來膾炙人口,這在古橋梁中甚為少見,特抄錄如下:
江源之水始濫觴,濟川似可一葦航,
細流不擇漸湍急,驚濤洶湧何汪洋。
岷江在山數日□,出峽乃覺回瀾狂,
我立江南望江北,浩蕩無涯天塹長。
臨流太息難飛渡,誰跨虹腰駕鼉梁,
偉哉宋代梁評事,繩橋重建通永康。
千年競斬西山竹,直與珠浦爭輝光,
繩橋夭矯九九丈,宛若靈虯參翱翔。
怒濤奔進伏龍吼,曉霧明天犀牛望,
參差橋板魚鱗綴,修短橋繩龍鬣張。
上下行人若鳧騖,波光倒影蚊龍藏。
不時白沙有人渡,豈僅十月成徒杠。
今人追仿古人跡,天工補以人工良。
地險從此矜利濟,東流逝水猶湯湯。
珠浦橋,又稱夫妻橋,這與當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有關。據說明朝末年,當地官府為了防阻張獻忠,拆毀了珠浦橋,以後長期得不到修複,憑舟渡江,“屢有覆溺之患”,幸運安渡者,又受到勒索。到了清嘉慶年間,有個私塾教師何先德,關心民眾疾苦,決心修複竹索橋。他詳細觀察橋頭兩邊地勢,測量江岸間的距離,製成橋的模型,確定建橋方案,一麵上報官府,一麵籌捐建橋款項,親自參預修橋。官紳們以監造為名,暗中營私中飽,以朽木充當好料,以致在索橋即將完工時斷毀於風雨之夜。官紳們怕何先德揭發他們在建橋中的弊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殺害滅口。何死後無子,其妻何娘子繼夫遺誌,出麵負責施工。何娘子日夜苦思,按照丈夫的橋式,加設欄杆,並做了模型進行試驗,終於將橋建成。從此“長亭安瀾,無虞覆溺,利於薄哉”。人們為了紀念何先德夫婦,改橋名為夫妻橋。這一傳說在《安瀾橋碑》(馬光型書)有反映,在民國《何先德傳碑記》中作了詳細的闡述。它還被編成川劇,搬上舞台。
國外不少橋梁專家認為索橋首創於我國。前蘇聯C·A·查普林在他的《吊橋簡史》中稱“中國稱大約在三千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此時都以竹、藤等為建橋材料。《漢書·西域傳》已有“以繩索相引而度”、“懸繩而渡笮”的記載。宋代的巨著《太平寰宇記》中說,自漢書以下至州郡圖籍中的所謂“笮”者,“即此土夷人於天水之上置藤為橋”。西漢初期,西南還有個笮國。可見藏、彝等西南少數民族對首創索橋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至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仍可見到各種型式的索橋,高懸在深山險穀之中。
象珠浦橋一類的索橋,由於橋梁剛度很差,隨著河穀中陣陣大風來回搖晃,過橋者不免有膽戰心驚之感。唐僧智猛《笮橋讚》較逼真地描寫出一個人借笮橋渡河穀的情景。宋代愛國詩人陸遊曾在當時成都府茂州一帶活動,他用“度索臨千仞,梯山躡半空”的詩句構畫出索橋的雄姿,又用1首《度笮》七絕“翩翩翻翻笮受風,行人疾走緣虛空;四觀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龍中”,結合包括陸遊自己在內的過橋人的親身感受,生動地描繪出過橋時的驚險畫麵。
1965年在修建新都江堰時,按照清代橋梁式樣對珠浦橋進行了改建,以直徑為25毫米的鋼絲繩代替竹索,欄杆索錨等部分改用鋼筋混凝土柱,用繩夾固定,底錨情況不變。
霽虹橋
霽虹橋在雲南省永平縣與保山縣之間,橫跨瀾滄江,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鐵索橋,也是最寬、鐵索最多的索橋之一。當時明朝副使吳鵬在橋西岸石壁上的題字“西南第一橋”,至今保存完好。該橋總長113.4米,橋麵木板寬3.7米,由18根鐵索組成,兩頭分別固定在博南山和羅岷山的峭岩上。橋頭有飛閣橋屋,橋西石崖削壁上有眾多的曆代石刻、題字,諸如“懸崖奇渡”“人力所通”“霽虹橋”“西南第一橋”等等。
曆史上有關描述霽虹橋的詩文、碑記甚多。明朝李元陽所作《霽虹橋》詩中有這樣的描繪:
武皇蒟醬事蒼茫,漢使輪啼入永昌。
當日無橋惟縛筏,十人欲渡九彷徨。
當代車馬四海一,蚤成危構接天潢。
人力所通無不服,華陽黑水稱惟梁。
諸侯獻玳亦貢象,普天牽土歌來王。
永昌(今保山)自西漢以來一直是我國內地通往西方和東南亞各國的商業重鎮和交通樞紐,《史記》“永昌出異物”,就反映了它對外貿易活動的頻繁。西漢初年,巴蜀商人曾經由現在的姚安、祥雲、下關、大理至永平,再渡過瀾滄江至保山從事貿易。這條路線是我國第2條絲綢之路,極可能早於西北的絲綢之路。因此漢武帝時就對永昌地區進行了開發,派遣了大批漢族移民開鑿出1條經博南山(在今永平縣境內)渡瀾滄江通往永昌的道路,渡口名瀾津,就在霽虹橋附近。著名的“蜀布”“邛竹杖”就是沿這條路運往印度、緬甸等國的。當時永昌地區就住著從事國際貿易的印度人(身毒之民)和緬甸人(僄)。東漢明帝時,接受當地哀牢王柳貌的請求,正式設立了永昌郡,派“漢使駐永昌”。那時,走這條路十分艱苦,特別是要渡過“遠睇一溝懸,臨流三峽瀉”的瀾滄江更為不易。《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過1首行者愁怨歌《蘭津歌》:“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瀾津;波瀾滄,為他人。”自東漢一直傳誦至今。現博南山下有1塊古碑,碑文上記錄了《蘭津歌》全文。
這一地區土地沃腴,物產豐富,有金、銀、銅、鐵等重要礦產,有琥珀、翡翠等珍貴玉石,還有孔雀、犀、象等珍禽異獸,因此曆代對瀾津古渡都十分重視。三國時渡口己有了以蔑繩為纜的吊橋,元元貞元年(1295年)改建木橋,題橋名為霽虹。明初“複以丹渡”,還鑄鐵柱於石以維舟。成化年間改為鐵索橋後,岸北設官庭,以駐使節,派兵30名駐守。崇禎年間,徐霞客曾經過霽虹橋去保山,在他的滇遊日記中曾對此橋作了詳盡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