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章作為緒論,具有全書的總綱性質。本章首先介紹了心理現象及其特征,論述了心理的實質。其次,重點闡述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原則、方法、任務和意義。心理學是以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為研究對象的,其任務是揭示和確定心理事實、探究心理規律、預測和控製心理活動,是一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科學。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已形成了一係列學派,其主要學派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識主義心理學等。
【學習目標】
1.認識心理現象的實質與特征。
2.了解心理學的產生過程和研究基礎。
3.重點掌握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原則、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務。
4.了解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學派。
(第一節心理及其實質
什麼是心理現象?人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它依存於什麼,來源於何處?心理的實質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是學習和研究心理學所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問題。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出於對自身的了解和探究自身精神現象的興趣,人們一直在尋找著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心理現象與其特征
1.什麼是心理現象
說起心理,人們不免產生一定的神秘感。其實,心理並不神秘,它隻是物質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種各樣反映形式中的一種。
世界是物質的,反映性是一切物質都具有的普遍屬性。隨著物質的不斷發展,其反映的形式,也隨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
無機物隻有物理和化學的低級反映形式。如岩石風化或被水衝刷成砂礫的物理反映形式,鐵受潮生鏽的化學反映形式,都是最簡單的反映。當生命現象出現後則有了感應性的反映形式。所謂感應性,指的是生物體以整個身體的變動對外界具有維持生命作用的物質刺激所作的直接反應。原始單細胞動物,如變形蟲,遇到可食性物質,就會作出朝向、攝食、消化的反應,對有害物質則會作出逃避反應,等等,也些都是感應性的表現。
隨著動物的不斷進化,動物體逐漸地產生了神經細胞和神經係統。隨著外界條件的不斷變化,動物在本能行為的基礎上擺脫了遺傳、本能的局限,逐漸產生了條件反射的能力(後天學習能力),有了動物的心理。動物心理的發展,隨著其物質載體--中樞神經係統由低級向高級的演化,經曆了感覺、知覺、思維萌芽三個階段。
人的心理則在此基礎上由於語言勞動活動的參與而發展成為物質世界中最高級的反映形式。人的心理從最簡單的感知覺到複雜的思維、想象,乃至個性,不論多麼離奇,都是人腦這塊特別複雜的物質或者與具體事物,或者與抽象的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高水平的反映形式。
所謂心理現象,就是心理活動或精神活動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特征與聯係。
心理現象的形態是多樣的。一個正常人,隻要他處於清醒狀態,就總要看東西、聽聲音(感知覺)、記事情(記憶)、做計劃(想象)、想問題(思維);對人、對事、對物總有自己的好惡或褒貶,態度或者評價,或者喜歡、熱愛,或者討厭、痛恨(情緒);在工作、學習中總是會表現出自覺或盲從,果斷或猶豫,堅毅或動搖(意誌);有這樣或那樣的興趣和能力,有這種或那種脾氣和性格(個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的特征是複雜的。有的具有鮮明的動態特性,有的則具有明顯的靜態特性;有的具有生動的外部表現,有的則隻存在於主觀體驗之中;有的能被人清晰地意識到,有的則常常不為人所覺察;有的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響,有的則更多地受社會因素的製約;有的稍縱即逝,有的則相對持久;有的不斷變化、發展,有的則相對穩定、不變。
心理現象之間的聯係是廣泛的。人的心理現象盡管形態、特征各異,但是彼此間是一個相互聯係的統一整體。在心理活動的發生上,它們互為基礎或互為因果,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都同時引發或伴隨其他心理現象的活動;在心理活動的進行中,它們反映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所起的作用雖然各有所不同,但是它們同時以反饋的方式相互影響或循環往複地相互作用,彼此間相互加強或減弱、相互補充或改變。
2.心理的一般特征
人的心理是以具有複雜結構和特殊功能的大腦為物質本體,在客觀現實尤其是社會現實中產生的。它與動物心理比較,有其自身的本質特征。
(1)相對主觀性
人和動物不同,動物僅僅是對客觀環境的被動適應,而人類反映客觀事物並不是被動的,而總是根據自己活動的目的、計劃在紛繁的事物中有序地選擇反映的對象,以確保心理活動向既定方向發展。這種反映並不是消極的、刻板的,像鏡子反映物像一樣,外麵是什麼,裏麵就反映出什麼,而是帶有主觀性的,因而所得的映象被稱為主觀映象。但這種主觀性並不是無定的、任意的、主觀自發的、絕對自由的、可以隨便臆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