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自從2000年采用“申論”這種考試形式至今,已經走過十多年的曆程。十多年來,“申論”的試題本身也經曆了不斷的探索、發展、成熟的過程,其中孕育著“變”與“不變”。

申論的題材內容的“變”體現在多方麵。

一是材料主題內容的“變”。十多年來,申論主題材料無一相似,從而使每年的申論試題都呈現出嶄新的麵貌。從材料話題的“視角”來說,相對往年都有大幅度的拓展,涉及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或隱或顯地體現出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在競爭緊張激烈的考場,麵對這些“陌生”的材料,一些考生常緊張得不知所措。隨著申論出題的變化,其主旨內容基本為一般考生所熟悉,有話可說,但是,在考場的單位時間內,閱讀大量材料,並根據題目要求作答,對考生各方麵的綜合考查能力要求較高,得高分並非易事。通過曆年考試情況來看,很多考生(包括很多文筆不錯的考生),可能花費了許多寶貴的備考時間與精力,最終也在申論上折戟沉沙。

每一道申論試題的作答要求與每位考生所學專業、所從事的行業領域沒有必然聯係,根本不存在“隔行”問題。因為申論考試的命題原則是對每位考生都要做到公平和公正,不得有所偏頗;再說,每一則申論材料對考生來說根本不存在讀不懂的問題,隻是讓你以一位某行業管理者(準公務員)的身份麵對罷了;另外,答題角度並不要求從專業的角度,而是將“話題”從某一行業領域中引出,納入一個管理者——公務員的“實力範圍”來討論,而不要求考生應用某一方麵的專業理論去探討本行業領域裏的專業問題。

二是閱讀量的增大。縱觀曆年國考申論的給定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給定材料的分量越來越多,所給材料的實際理解難度在逐年加大。2000年給定背景材料為1600字、2001年為1500字、2002年為2500字、2003年為5100字,另附有一個“全國各類事故死亡人數比例圖”,2004年為4200字、2005年為3600字、2006年為8800字、2007年為8000字、2008年9300字、2009年6400字、2010年至2012年都在7000字左右、2013年6000字多一點、2014年省部級6000多字地市級7000多字。從2000年的1600字到2008年的9300字,可看出其急遽變化,也是對申論的探索過程。而近幾年來,字數的穩定也是考查方式成熟與穩定的外在體現。

字數的增加,帶來的是信息量和閱讀難度的增加。社會性、現實性問題,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等都有所表現;綜合知識都在背景材料中凸現。這些都使背景材料的意義和內涵無形中在擴大、加深,使材料的信息意義超越了本身字數的限製,同時也使命題所涉及的知識麵進一步拓寬。這種逐年加大的、如同“輻射”狀的材料結構形式,無疑加重了閱讀理解及提取信息要義的難度。

三是考查方式的變化。如果說主題及材料字數的變化是其外在形式的變化外,那麼考查方式及對考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則是內在的變化。從最初簡單的兩三道題,到現在較為穩定的四五道題,在具體要求上也逐漸明晰完善,如近幾年申論考綱的具體要求:“省級以上(含副省級)綜合管理類職位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職位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在具體的題型上也在不斷演進,本書中對此將會作詳細的分類講解。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在材料字數、題量多少、題型演變等變化中,其考查的主要目標沒有改變,即:申論考試是根據當今政務的實際需要,通過模擬公務員日常工作流程,考查應試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借此全麵考察應試者是否具備了公務員應有的職業素養,從而選拔相應的公務人員的考試目標。

本書結合巨智師資多年來對申論的研究,通過係統的分類剖析,總結出相應的備考策略、答題思路等,既從根本上提升考生各方麵的綜合素質,又提高考生實際的作答技巧,是廣大公務員考生朋友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