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渤海灣,清晨。
此時正是日出時分,初升的朝陽將海麵映照得燦爛如金。海麵上,成群的海鷗輕巧地劃過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生命是如此的多彩,充滿了青春的快樂。
海岸邊上,一艘巨大的漁船上傳來陣陣暄鬧聲,鑼鼓、掌聲亂成一片。
那艘漁船紅繡錦鍛,彩旗飄揚,一根巨大的桅杆高聳入雲。杆下圍著百餘號人,人人臉上喜氣浮動,神采飛揚。船頭兩個英俊的少年分站兩邊,手裏托著一塊橫幅,上麵寫著“滄州第十三屆杆子王大賽。”
滄州自來是“武術之鄉”。據史籍載,滄州民間武術,興於明,盛於清,至乾隆時,武術之鄉已形成,至清末,則聲揚海外。近代武術宗師王子平、佟忠義、張占魁、孫文勃、劉振山、張殿奎等均出身於此。那耍杆子是滄州一項傳統節目,考驗是練武者的眼力、臂力,腰力、腿力,腕力,參賽者必須要規定的時間裏在光滑的大杆上,完成攀附、倒立,翻滾等動作,危險係數極高。杆子大賽三年一次,每次選出一名最優秀的選手,評為“杆子王”,由當地武術協會授予獎狀,獎勵現金1萬元。滄州武術界有還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哪一個門派出了“杆子王”,那麼,在三年內該門派就是滄州地武術界的領袖。因此,參賽的門派都將這項榮譽看得極重,每次都派出自己的得意弟子出賽,個個摩拳擦掌,誓要奪得頭籌。
“杆子賽”考究的是體力,因此參賽的大都是青壯年,每一個人都赤著上身,露出一身精壯的肌肉,彪悍之極。為了以示公正,比賽的評判員是由當地的四大武術門派掌門人所組成,他們分別是:太極拳掌門陳天浩,形意拳掌門孫在成,八卦掌掌門董清風,八極拳掌門劉仙鵬。這四人均是方臉大耳,身態肥碩,一身黑衣大氅,頭頂均是光禿禿的,坐在那裏就像是四座大山。看上去去威嚴之極。
參賽選手向四名評判躬身行禮後,就先後越上那根巨大的桅杆,在上麵飛旋騰挪,拿頂倒立,使用渾身解數。到了精彩處,四名評判看得紛紛點頭,圍觀者也時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
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比賽漸漸地接近尾聲。太極拳掌門陳天浩悄悄拉了身邊的董清風一把,小聲地說:“老董,今年的比賽有看頭,選手素質可比三年前提高了很多。嗯,比賽快要結束了,你看一下,還有什麼門派沒有參加。”
董清風拿出一個本子,翻了翻,點了點頭:“隻有形意門和洪拳門還沒有參賽。洪拳門因洪三師傅上周失蹤了,這是不會來了。”說完轉過,不滿地頭對孫在成說:“孫兄,你究竟是怎麼搞的,每一屆都是遲遲出賽。你們雖然是三屆杆子王冠軍,但也要注意影響。”
董清風嘴裏的孫兄,就是河北滄州形意門門主孫在成了。形意拳的前身叫心意六合拳。出現於明末清初,為山西永濟姬際可所創,衍其支脈於河北、河南。山西形意雖是初祖,流傳得卻並不廣泛。而河南形意多在回族同胞間傳承,較更保守,殊未宏揚。隻有河北形意,因以遜清皇都──北京,為主要之根據地,得天獨厚,乃呈一枝獨秀之局。今人談到的形意,十之八九是以此一支係,而為全體之代表的。
孫在成這一支形意就是河北大架中的典型代表。
孫在成聽到董清風的話,摸摸花白的胡子,嗬嗬笑道:“不要急,不要急,馬上就出場了。”轉頭對身後一名少年說:“十三,你去叫一下大師兄,要他快點,馬上要上場了。”
這少年眼睛大大,身材瘦削的,一幅弱不經風的樣子。不過他的眉毛卻是十分的獨特,在強烈的日光下,居然有八種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黑,比彩虹還要多一道顏色。人雖然其瘦如紙,但是目光卻十分的清朗。
孫在成斜著眼看了一下董清風,又道:“叫他注意一下影響,雖然有冠軍實力,但也要認真點嘛。”
那瘦削少年應了一聲,轉頭去了。
陳天浩看了一下少年,隻見他麵色清白如紙,頭發稀稀拉拉的,走起路來一搖一晃,不禁問道:“孫兄,我有好一段時間沒有見到十三了,他的病還是沒有好轉麼?”
“怎麼能好得了。”孫在成歎了一口氣:“你也知道,他這個什麼——肌肉無力症。根本做了不了激烈的運動。這不,年前還到省裏的大醫院複症了一次,好像還有惡化的跡象,這以後別說練武了,生活能夠自理就算是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