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高考還有一個月,楊榮是個不愛學習的學生,高一高二還好,會按時到校,就算不聽課,也會安安靜靜的坐在課桌裏,等著放學。高三以後學校對學生的管教放寬了許多,而對於不愛學習的那些人,學校給其簽了一份免責協議後,放之不管。楊榮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在班級裏屬於透明人,有那麼幾個朋友,但大多數都不會在意他的存在。
其實楊榮以前並不是這樣的人,以前的他性格開朗,大方,自信。朋友一大堆,那時候在學校跟誰都能論出個關係來。
可初三的那年,楊榮與他一起長大的一個女孩戀愛了。他家住農村,農村比較窮,那時候的90後大多數都選擇外出打工。那女孩小學沒讀完就跟著她父母出去。那一年,女孩回家過年。一天晚上兩人通過網絡確定了關係。
整個村子也就百來戶人,哪家有點事基本藏不住。戀愛的第三天全村人都知道了。有不少人還算看好這段戀情,就連那女孩的父母以及楊榮父母都沒有反對。但有一天,女孩家某親戚結婚,她被邀請到了送親的隊伍。當楊榮放學回家後,卻聽奶奶說女孩在送親期間與別的男子去逛馬路,後來還是她母親將她拽回來的,因此她還被臭罵了一頓。
楊榮聽完淡淡一笑,當一個笑話來聽。在心裏他選擇相信女孩。後來,兩人一如既往的交往著。他並沒有問女孩那件事的真偽,女孩對此也是隻字不提。就在楊榮將要期末考的時候。自以為熱戀中的楊榮聽說女孩家裏接受另外一個男子的彩禮,他們要結婚了。那一刻,無數的畫麵出現在楊榮腦海中,然後就是出奇的安靜。接下來的生活楊榮並沒有什麼異常舉動。就跟什麼都沒發生一樣。隻是話變得少了,人也變得安靜了。
楊榮後來在網上問過女孩“為什麼?”那時候他其實有很多話想說,但說出口的就隻有這句“為什麼?”。女孩的回應也很簡單,“沒有結果的結果,才是好的結果。”楊榮看的這句話,徹底沉默了,心中數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可是,那又能如何?
他輕輕地將手機放回褲兜。坐在小平房的二樓陽台上,靜靜發呆。後來,楊榮才知道,那天晚上,他是被抓壯丁了,他眼中的戀愛在別人眼裏,他不過是張單薄些的擋箭牌而已。
從那以後楊榮變得很安靜,開始喜歡一個人的生活。但他卻絲毫沒有感到孤獨。也是從那時候,他開始不在乎學業,成績一路下滑。中考的時候以最低分考入一所學習環境並不理想的高中。這讓他特別的意外。
對此楊父還是挺高興的,兒子的情況作為一個父親哪能不知道呢。兒子這半年來變得沉默寡言,有什麼事都不再跟父母交流,成績也下滑得厲害,楊父看在眼裏,心中自然不會好受。在得知楊榮考上高中後,楊父眼裏,兒子能考上就不錯了,還計較什麼好與壞。不由分的帶著楊榮就往學校去,說是先去看看,熟悉熟悉。
父親的學曆也就小學畢業而已,那時候家裏窮,姐弟三人念完小學就沒在繼續了。所以兒子還能考上高中,楊父自然高興。
父親在家裏排第二,上麵有個姐姐,下麵有個弟弟。姑姑和叔叔對於楊榮而言真的很好,在他記憶裏,不管是姑姑還是叔叔,對他從來都是和顏悅色的。對家裏其他人也沒有過什麼異樣的眼神。三家人和和氣氣的,誰家有需要都不會吝嗇。在這樣幸福的家庭成長,雖然在物質上有些不足,但楊榮感覺很幸福。
高中以後,他性格內向,朋友不多,可以交心的壓根沒有。楊榮沒有住校,在他高一報名時剛好趕上學校宿舍要重建,高二後學校才開放宿舍,但楊榮有些內向,喜歡一個人獨處,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你是一個人,所以必定孤獨,或因為有人相伴,所以圓滿。咋一看還真是有那麼點道理,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他“逃避”的借口?他一個人的時候喜歡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就算在人多的時候他會偶爾與別人攀談兩句,然後找到一個讓自己舒適的方式,緩慢的回複到身心獨處的狀態。繼續他的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