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後記(1 / 1)

人真是一種害怕孤獨的生物。兩千三百多年前,孟子質問梁惠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梁惠王毫不猶豫地回答,“不若與人”。同樣,當童話故事中的理發師知道國王長著驢耳朵的秘密後,他也無法容忍獨享秘密的痛苦,到最後,哪怕是和一個樹洞分享都會讓他釋然,讓他快樂。我們這些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的老師又何嚐不是如此?多年前,一位數學老師對我們全班同學說,你們學好了某定理多好啊,這樣,放假回家,在火車上跟別人說起來,人家就知道你學過微積分了。當時我們都笑了,笑老師的迂腐。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當了老師,我才終於明白,在老師的心中,哪怕在火車上,傳道也是一種本能的快樂。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倉廩漸實、衣食漸足的時代。當貧寒饑饉離我們遠去,物質生活逐漸豐稔的時候,人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就像一個與滔天巨浪激烈搏鬥過的水手,當他終於遊上岸來,喘息甫定,恐怕在刹那間的恍惚中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裏?”那麼,我們究竟是誰呢?我們究竟為什麼以現在這種方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要想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隻能去探詢曆史。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曆史與文化,永遠是我們追蹤與訴求的無盡寶藏。這恐怕就是近年來傳統文化複興的原因。一個正在崛起的民族,就像一棵正在生長的大樹,隻有把樹根更深地紮進泥土,才能讓樹枝更高地伸向藍天。

十年之前,我在洛陽的龍門石窟第一次瞻仰盧舍那大佛。佛的莊嚴與慈悲讓我深深地震撼。據說,這尊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這讓我更多地思考武則天——這位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破壞與建設、殘忍與仁慈是那麼矛盾地統一在她一個人身上。她是佛還是魔?抑或她什麼都是?從她的經曆推演出去,我們的傳統文化又是如何呢?如果說它是嚴厲的,為什麼會容忍武則天這樣一位如此具有顛覆性的人物?如果說它是寬容的,為什麼最終又把這個離經叛道的女人約束進了傳統之中?中華民族曆史上輝煌燦爛的大唐盛世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徐徐展開。也許,就是這樣永無休止的矛盾在推動著我們生生不息,前進不止。

今天,當我把這本《武則天》呈現給廣大讀者的時候,我也在心裏祈禱,希望創造了武則天這樣一位奇女子的偉大曆史,能夠賦予我們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深厚的寬容精神,幫助我們走向美好而和諧的未來。

準備《武則天》的講座時,除了爬梳史料,我還參考了大量前人的學術成果,如雷家驥、胡戟、趙文潤、王雙懷等學界前輩的作品,在此,一並致謝!最後,謹向為此書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劉瑞琳女士、楊曉燕女士以及其他編審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蒙曼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