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室,廚房,市喧,小兒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熱齋舍。
良友
清風,明月,紙賬,楮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樹。
出遊
士人登山臨水,必命壺觴。乃茗碗薰爐,置而不問,是徒遊於豪舉,末托素交也。餘欲特製遊裝,備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異室。茶罌一,注二,小甌四,洗一,瓷合一,銅爐一,小麵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奩小爐小爐香囊七,此為半肩。薄甕貯水三十斤,為半肩足矣。
權宜
出遊遠地,茶不可少,恐地產不佳,而人鮮好事,不得不隨身自將。瓦器重難,又不得不寄貯竹籬。茶館出甕日之。竹器曬幹,以箬厚的,實茶其中。所到之處,即先日新好瓦瓶,出茶焙燥,貯之瓶中。雖風味不無少減而氣力味尚存。若舟航出入,及非車馬修途,仍及瓦缶,毋得但利輕齎,致損靈質。
虎林水
杭兩山之水,以虎跑泉杭州虎跑泉
為上。芳冽甘腴,極可貴的,佳者乃在香積廚中上泉,故有土氣,人不能辨。其次若龍井、珍珠、錫杖、韜光、幽淙、靈峰,皆有佳泉,堪供汲煮。及諸山溪澗澄流,並可斟酌,獨水樂一洞,跌宕過來,味的漓薄。玉泉往時頗佳,近以紙局壞之矣。
宜節
茶宜常飲,不宜多飲。常飲則心肺清涼,煩鬱頓釋。多飲則微傷脾腎,或泄或寒。蓋脾土原潤,腎又水鄉,宜燥宜溫,多或非利也。古人飲水飲湯,後人始易以茶,即飲湯之意。但令色香味備,意已獨至,何必過多,反失清洌乎。且茶葉過多,亦損脾腎,與過飲同病。俗人知戒多飲,而不知慎多費,餘故備論之。
辨化
古人論茶,必首蒙頂。蒙頂山蜀雅州山也,往常產,今不複有。即有之,彼中夷人專之,不複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來自山東者,乃蒙陰山石苔,全無茶氣,但微甜耳,妄謂蒙山茶。茶必木石,石衣得為茶乎。
考本
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猶太其禮日下茶。南中夷人定親,必不可無,但有多寡。
禮失而求諸野,今求之夷矣。
餘齋居無事,頗有鴻漸之癖。又桑苧翁所至,必以筆床茶灶自隨,而友人有同好者,數謂餘宜有論著,以備一家,貽之好事,故次而論之。倘有同心,尚箴餘之闕,葺而補之,用告成書,甚所望也。次紓再識。
明·田藝蘅《煮泉水品》
《煮泉水品》是一本論茶水的書,為田藝蘅所著。
田藝蘅,明錢塘人。此人博學善文,並且多聞好奇,性情豪放、嗜酒、好任俠。曾擔任過徽州刺史,辭官後隱居在家,耽於賦詩,有《田子藝集》等著作。
《煮泉水品》一書的內容,分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靈水、江水、井水等。
引
昔我田隱翁,嚐自委曰“泉石膏盲”。噫,夫以膏肓之病,固神醫之所不治者也;而在於泉石,則其病亦甚奇矣。餘少患此病,心已忘之,而人皆咎餘之不治。然遍檢方書,苦無對病之藥。偶居山中,遇淡若叟,向餘曰:“此病固無恙也,子欲治之,即當煮清泉白石,加以苦茗,服之久久,雖辟穀可也,又何患於膏盲之病邪。”餘敬頓首受之,遂依法調飲,自覺其效日著。因廣其意,條輯成編,以付司鼎山童,俾遇有同病之客來,便遂薦之。若有如煎金玉湯者來,慎弗出之,以取彼之鄙笑。時嘉靖甲寅秋孟中元日錢塘田藝蘅序。
清同治年間茶引
源泉
積陰之氣為水。水本曰源,源曰泉。水本作水,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省作水。源本作原,亦作厵,從泉出廠下;廠,山岩之可居者。省作原,今作源。泉本作古泉字,像水流出成川形也。知三字之義,而泉之品思過半矣。
山下出泉曰蒙。蒙,稚也,物稚則天全,水稚則味全,水稚則味全。顧鴻漸曰“山水上”。其曰乳泉石池漫流者,蒙之謂也。其曰瀑湧湍激者,則非蒙矣,故戒人勿食。
混混不舍,皆有神以主之,故天神引出萬物。而漢書三神,山嶽其一也。
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餘杭徐隱翁嚐為餘言;以鳳凰山泉,的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五錢。可見仙源之勝矣。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則薄,不奇則蠢,不清則濁,不幽則喧,必無佳泉。
山不亭處,水必不一。若亭即無源者矣。旱必易涸。
石流
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氣以產萬物,氣宣則脈長,故閱“山水上”。《博物誌》:“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又曰:“山泉者,引地氣也。”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故《楚辭》雲:“飲石泉兮蔭鬆柏。
皇甫曾送陸羽詩:“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梅堯塵《碧霄峰茗詩》:“烹處石泉嘉。”又雲:“小石冷泉留早味。”誠可謂賞鑒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