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茶的生長
茶為常綠灌木,適應力極強。但欲產量高、品質高,就必須注意其生長、栽培的各項條件。
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氣候為宜;年降雨量1500毫米至2500毫米均適合。溫度以20~25℃生長最旺,海拔自數十米至2000米,表土深,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或砂質黏土為佳。
氣候條件
茶樹的分布,主要受雨量、溫度、海拔、風力與日光等自然環境的支配,自北緯40度至南緯30度之間,均可栽培。下述四種條件,為影響其分布的主要成因:
(一)雨量
茶樹性喜潮濕,需要多量而均勻的雨水,濕度太低,或雨量少於1500毫米,都不適合茶樹生長。依測驗分析,成木茶園1年間耗水量集中在春夏季,倘若年降雨量超過3000毫米,而蒸發量不及1/2~1/3,即濕度太大時,茶易發生黴病、茶餅病等病症。換言之,雨量及濕度對茶葉的生長影響很大。世界著名茶區,如印度阿薩密邦年降雨量在1500~3000毫米;大吉嶺在2000毫米以上,四季都不太明顯;錫蘭受東北季風及西南季風之賜,雨量高達6000毫米。
印度大吉林茶園
在秦嶺以南的茶區受季風影響,都無特別幹燥期,雨量在1500~3000毫米,如祁門茶區雨量1700~1900毫米,相對濕度70%~90%,武夷茶區1900毫米、濕度80%,分布極為均勻。
全年雨量分配均勻無明顯旱季,三分之二以上雨量集中於主要生長的春夏季,並且年均氣溫在16~20℃的地區均適合栽培茶樹。不僅有利於茶樹生長,且品質亦佳。一般而言,台灣北部,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冬季有雨,年降雨量分布較均勻,中部及東部山區夏季有午後陣雨,足以彌補夏季所缺。雨量蒸發量與濕度的關係應為雨量減蒸發量等於濕度。蒸發量大,必須雨量多,才能供應茶樹生長需要,若雨量與蒸發量接近時,則茶葉產量必低,因此濕度極重要。印度阿薩密邦的乞拉朋吉,年降雨量高達12000毫米,因蒸發量大,並不妨礙茶樹生長。
凡空氣中濕度較大的山地區域,多適茶樹生長,著名茶區多沿江河而上,如杭州的西湖、武夷九曲、台灣文山的淡水河、新竹東頭前溪等,都位於山川秀麗之地區。
(二)溫度
茶樹生長最適宜的溫度在18~25℃度之間,低於5℃時,茶樹停止生長,高於40℃時容易死亡。其適應性視品種而異,一般來說小葉種生命力較大葉種強。
溫度較低的茶區,茶產量不及溫度較高的區域,但品質卻較優。茶區氣候差異並不十分顯著,平均溫度在21℃左右,氣溫垂直分布差異也不大。如海拔10米的林口及800米的魚池茶區,溫差不足2℃,冬季氣溫最低多在10℃以上。因此茶葉不但品質佳而且產量豐富。
(三)海拔
海拔高低決定茶葉品質的好壞。高山茶葉品質之所以較平地優良,主要是因為雲霧籠罩、濕度足夠且氣壓低、日照長,使得茶廬山雲霧。
芽柔嫩,芬芳物質增多,因此醇化而不苦澀;另外紫外光照射多,對茶葉的水色及出芽影響極大。以武夷山茶而論,同樣品種可分成三種等級,山嶺的“正岩茶”、半山腰的“半岩茶”、平地溪穀的“洲茶”,品質迥異,價格懸殊。
溫度與海拔成反比,海拔愈高、溫度愈低,在適合茶樹生長的溫度之下,海拔當然愈高愈理想,但這是魚與熊掌,無法兼得。判定茶葉品質,除海拔外,更要顧及其他因素,如濕度、雨量、土壤及品種適應性,如魚池茶區,冬暖夏涼,雨量2500毫米,分布均勻,年平均氣溫15.4℃,生長大葉種阿薩姆或台茶7號、8號,品質產量均佳,生長清心烏龍小葉種卻品質產量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