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外是幽州十三郡。
雖然十三郡名義上是漢國的。但是,它比鄰韃虜國,常常受到外族韃虜的踐踏與掠奪。韃虜與漢國交戰多年,怨恨漢族子弟,不時揮軍向東,劫掠漢族百姓。
生活在當地的漢族子弟苦不堪言。有的百姓忍受不了欺淩,隻好舉家遷徙到潼關以內。但是,這樣的人為數不多。畢竟,幽州十三郡的漢族子弟祖祖輩輩生活了幾百年。要他們離開從小成長的地方,心裏不舍。二是遷徙到關內平原後,沒有土地,生活無處著落。
而,潼關內,登高遠眺。數千裏良田,碧江回蕩,沃土無邊,盡收眼底。潼關之內無論城鎮還是鄉村,民眾大多生活富庶,且不必憂心韃虜的掠奪。這關內與關外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從洛州府的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潼關扼守在關外進入關內必經之路。除了潼關大門,四周都是崇山峻嶺,險峰林立,常人根本無法攀爬入關。更不要說人數眾多的部隊了。
這些年,韃虜偶爾也會跨過幽州十三郡,劍指潼關。但是,麵對潼關天險,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韃虜軍馬來時是氣勢洶洶,而相持一段時間,損兵折將之後,看看潼關依舊穩如泰山,最後隻好灰溜溜地撤軍而回。
可以說,潼關是漢國大地抗擊韃虜國最大的屏障。潼關一失守,萬裏漢國,數億百姓就危亦。
這日,豔陽高照。潼關守將,鐵熊早早而起。巡視了一遍城門的守備。鐵熊貴為一方將領,雖然身子不高,臉瘦長,但是一副幹練的樣子。
而輪值守城的是一個高高瘦瘦的中年漢子。他姓吳,是個裨將,人稱吳裨將。雖然長得瘦,但是卻精明能幹,是鐵熊的得力幹將。
鐵熊爬上城門,一眼望去。萬裏無雲,大地恰是鴉雀無聲。
吳裨將一見鐵熊,忙靠過來,說:“鐵將軍,又來巡城了。這三年來,你每天三次巡城,風雨無阻。漢國有你這樣的將軍,真是百姓的福分。”
鐵熊擺了擺手:“習慣了。職責所在,不敢懈怠。做將軍的,起碼得把分內事做好。”
鐵熊問:“昨晚一晚沒什麼動靜吧?”
吳裨將肯定地說:“除了幾隻夜梟的叫聲,一切如常。將軍不必擔心,現在的潼關穩如泰山。……”
吳裨將還要說些什麼話。鐵熊搖了搖手,不讓他開口,自己搶先說:“這城門的兵器儲備怎麼樣?你帶我去看看。”
吳裨將點了點頭,在前麵引路。這城牆上,每隔五米就有一個小石屋,裏麵裝的是刀劍,弓箭,石塊,油,火折子。一旦敵人攻城,這些儲備就剛好用得上了。
兩人來到一座石屋前。吳裨將命令士兵打開鎖。士兵打開鎖,拉開門。隻見裏麵密密麻麻地擺放了各種戰事儲備物。
鐵熊裏裏外外都看了個遍,滿意地點了點頭。那個士兵把門鎖上,正要離開。吳裨將讓他停下,責斥:“先別走,去,把所有的石屋都打開。鐵將軍要逐個檢查。”
鐵熊哈哈一笑:“還是老吳你了解我的脾氣啊。”
跟著,鐵熊回頭對著那個士兵說:“我一向是這脾氣,事必親躬。現在,你別看著似乎局勢平靜。這幾年,關外連連鬧旱災。韃虜的牲畜死了不少,在幽州十三郡掠奪也滿足不了韃虜的消耗。依著韃虜可汗的脾氣,繼續向東劫掠是在所難免的。潼關是他向東的最大障礙。也就是說,韃虜的鐵騎劍指潼關隻是早晚的事情。所以,現在我們要做好隨時開戰的準備。這叫未雨綢繆。”
那士兵聽了連連點頭。好一會才似懂非懂地走開了。
鐵熊逐個巡查了石屋。忽然發現,石屋中有一種特別的武器。這武器粗看像是弓,仔細一看又和弓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