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月樓(1 / 2)

七月十四,臨安城

臨安城的名字顧名思義,臨時安頓之地的意思。原本取名的初衷是宋朝的東京讓金人占了,朝廷暫時遷到了臨安,暫時安頓,等待收複故都後再遷回。其實也是宋朝皇帝為了滿足百姓當時心係故土的情結而故作的姿態。如今距離遷都臨安已經過去了數十年。皇帝不是當時的皇帝,百姓光複故土的情緒已經沒有早先那麼高漲,而臨安城自然也非以前的臨安。

如今的臨安,高樓林立,雕梁畫棟,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看不盡十裏酒巷的歌舞煙花,數不盡遊弋運河的巨舸獨舟。臨安府最出名的酒樓要數巨賈汪洛天的“月”字號酒樓,根據在府城中地點位置的不同共有東南西北四月樓,這“南月樓”自然是坐落在城南的酒樓。因恰好位於運河在城南的最南處碼頭岸邊,因此也是延運河南下的必經之路,人氣頗旺。

南月酒樓其實由兩部分組成,臨街的是南月樓的主建築,是一棟三層的酒樓,每層間距有三丈多,顯得分外的寬敞、氣派。一層是招呼普通百姓的,大約有十幾個方桌,二層設有六個酒席,每席約能圍坐十人,是達官貴人們的醉飲之地;三層卻極少有人去過,據說除非是在朝廷中身居要職之人或者江湖上一幫之主,否則店主一概不予接洽。臨安城的百姓往往茶飯後的談資便是新進有誰在南月樓的三層辦了酒宴。

此時天剛剛黑,正是南月樓各色人等進食飲酒最喧鬧的時刻。客人們談話劃拳聲及酒保上菜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南月樓門口出現了兩個人,一個是姑娘的打扮,一身墨綠的衣衫,頭上戴一頂寬沿的竹編帽子,垂下的黑色麵紗很好的遮蓋住了姑娘的容貌,卻又不妨礙她的視線。姑娘右手拄著一根丁字拐杖,顯然右腿有些不大方便。如此一個貌似殘疾的姑娘左邊腰間卻懸著一口劍。另外一個是六歲左右的孩子,一身灰布褂子,也帶著個相同的竹編帽子,這樣的帽子戴在姑娘家頭上顯得神秘、內斂,戴在個六歲的孩子頭上卻顯得不倫不類。

拄拐杖的姑娘便是冷嫦娥,她的腿傷尚未完全好,為了避免閑人看到她的豔麗容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她便用帶麵紗的鬥笠遮住了臉。因為男孩的呼吸有毒,也讓男孩帶了這樣的鬥笠。本來跟毛婆婆等人約的是明天在此處彙合,她因為提前早到了,左右無事,想先到南月樓看看。

在去臨安的路上,冷嫦娥數次幾乎忍不住要宰了上官易,因為這孩子經常哭鬧叫罵,倒不是看在他是個六歲的孩子不忍心下手,而是掌門嚴令將活人送到臨安。冷嫦娥終於想了個法子,一天在路上她趁上官易哭鬧的時候隨手殺了一個路人,並告訴孩子隻要再違背她的意思哭鬧一次,就殺一個人,這些人都是因為他不聽話送了命。上官易年紀雖小,卻頗有世傳的俠義心腸,便不再哭鬧,任由冷嫦娥牽著往東往西。

冷嫦娥這時牽著上官易就上樓梯要往二樓去,招呼客人的酒保忙上前來。酒保在兩人剛進門的時候就打量了,他看到的是:姑娘、瘸腿、寶劍、孩子。酒保頗有些困惑,搞不大清楚這姑娘是何等人。

酒保迎上前去,身子有意擋住樓梯的去處,陪笑道:“姑娘,上層酒食比一層要貴出很多,要不您老就在一層用飯吧,還倒實惠些。”

冷嫦娥冷哼了一聲,一伸手,一塊銀子落在酒保的手上,說道:“別擋著我的路,這銀子賞你了,麻利的給我找個二樓靠窗的安靜地方。”

酒保一掂銀子得有五兩,什麼都沒吃就給五兩,真是有錢的緊了,立刻笑逐顏開,引冷嫦娥和上官易來到二樓一處靠窗的桌旁坐了。

冷嫦娥點了幾個菜一壺酒,然後便向外麵街上望去。

對麵街邊一家雜貨鋪的臨街牆麵的下角,有石灰的塗鴉,類似頑童的傑作。而在祁連派的眼裏,卻是本派之人留下的聯絡標記。冷嫦娥看在眼裏,胡亂吃了些酒菜,結了飯錢,拉著上官易往外走。

冷嫦娥拉著上官易,按照標記的指示在街市上穿梭,每隔五十米就會出現新的標記指示方向。漸漸的兩人來到靠近西湖的一處僻靜的竹林裏。這裏的竹子即茂盛且高大,大多都有碗口粗細,茁壯的像一棵棵大樹。

遠處傳來毛婆婆的聲音:“不是說好在南月樓彙合,怎麼冷師叔會留記號讓大家到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