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武術氣功(2)(1 / 3)

峨嵋派武術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昆侖並列為中國武林四大門派。

自古以來,在人傑地靈、風景如畫、物產豐富的巴蜀大地,在佛教及道教聖地峨嵋山、青城山等寺觀中,僧人道士在參禪靜坐之餘,常常使槍弄棒,打拳踢腿,逐漸形成了世界聞名的峨嵋派拳法。

峨嵋派兼取佛道兩家之長,既吸收了道家的動功,又有佛家禪修的基礎,形成了一整套動靜結合、剛柔並濟的氣功方法。

與此同時,千百年來,在巴蜀大地的民間也流傳著獨特的武功。這些功法與各種拳術、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藝和各類內功功法結合後,形成了峨嵋派武學體係。

峨嵋派武術在西南一帶獨占鼇頭,明代文人唐順之曾讚美峨嵋拳術說:“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迸裂驚沙走。”

峨嵋拳經上說:“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嵋。”又說:“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峨嵋派提倡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

清朝初年,湛然法師在峨嵋拳譜中寫道:“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嵋光輝滿江湖。”由此可知當時峨嵋武術在江湖上的盛況。

峨嵋派武術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氣功內容,特別講究武術與氣功的配合。拳諺說:“外要練‘砣子’,內要練‘桶子’。”砣子指拳頭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內功。隻有外功和內功都修煉好了,才能達到峨嵋派武術中的“神功”。神功以氣為本,以神為用,乃功夫中的上乘。

峨嵋派將醫道作為武術內容之一,拳諺說:“學武不學醫,終是傻東西。”峨嵋派不但練武,還兼行醫,這就將中醫氣功理論及養生法融入峨嵋武術中,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峨嵋武術氣功。

峨嵋武術氣功分為“南、填、靜、氣、柔、輕、禪”七功。

南功:即“神拳”,是獨具特色的峨嵋派自發動功。

填功:即“桶子功”,講究以各種呼吸方式,如吃氣、咽氣、吞氣、噴氣、運氣、腔氣等,用以配合各種形體練功動作、拳套等,外強筋骨,內增元氣。“硬氣功”即屬此類,如“金鍾罩”、“鐵布衫”、“鐵漢碑”、“太子功”、“金剛錘”等。

靜功:峨嵋派武術除了靜養、調息、吐納外,還通過各種武術樁功內外兼練,如“弓箭樁”、“騎馬樁”、“金雞獨立樁”、“梅花樁”、“三角樁”等。練好“騎馬樁”後,會氣沉丹田,吸氣則全身蓄力,吐氣則衝拳而出。峨嵋武術氣功要求內外合一,意形緊隨。

氣功:峨嵋派武術氣功強調以柔克剛,以靜製動,主張調氣凝神,運氣為主,蠻力為下,和太極八卦有相同之處。拳諺說:“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這是說武術快練狠打隻是“練拳”,慢練調氣才是“練功”。

柔功:即盤功,峨嵋武術講究關節、肌肉、韌帶的輕靈柔軟,柔軟性訓練要配合呼吸吐納,形成峨嵋武術中著名的盤功。因盤功最宜自幼訓練,年紀大了見效太難,所以又成“童子功”。此功訓練範圍包括頭、頸、肩、肘、腕、指、腰、臀、胯、踝、趾等各部關節、肌肉及韌帶。此功與體操之類的柔軟性訓練不同,要求嚴格配合吐納調息。

輕功:輕功修成後,兩人多高的牆壁可轉眼之間騰身而過,能飛簷走壁,疾走如飛,縱步上房,飛步越崖,雲腿跳澗等。有人認為輕功太玄妙了,甚至懷疑它的存在,這是錯誤的。峨嵋武術中的輕功有“千斤腿”、“跳沙坑”、“扶杆縱”、“水上漂”、“鐵爪鏈”、“百尺繩”、“踩雞蛋”等名目。輕功最常見的訓練方法是“戴鐵瓦”和“包沙包”,即在兩腿上各纏上半斤到五斤重的鐵瓦或沙袋行走跳躍,還要“跳沙坑”,即在直徑約三尺的沙坑內,帶著鉛瓦或沙袋運氣向上跳,並逐漸加深沙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