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臥龍躍馬終黃土(1 / 3)

二十歲這一年, 趙英為了麾下將士回京向戶部“討錢”。

在路經回廊的時候, 他聽到有人在議論一個名字——

臨均。

這個人, 趙英自然是知道的。他父皇兒女眾多, 卻隻對臨均愛重有加, 幾乎時刻把臨均帶在身邊。沒有人敢提起臨均的身世, 有好奇的人多問一幾句, 傳入他父皇耳裏之後當場被杖斃。

他父皇的意思是,誰都不必知道臨均是誰的兒子,隻需要知道臨均是他最重視的孩子就行了。

據說隻要誰被臨均看好了, 太子之位肯定會落到他頭上——要不怎麼連倨傲如他弟弟恭王趙深在他麵前都格外乖順。

趙英回想起曾經見過的一幕幕,便覺得這些傳言不聽也罷。

恭王與臨均之間的情誼,絕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僅僅隻為了“權位”二字。

他們隻是不相信皇室之中也有那樣的情義罷了。

正事要緊, 趙英快步往前走, 不再關心宮裏的風言風語。

他已經在心裏做好了麵對官吏刁難的準備。

沒想到臨均出麵幫了他一把。

趙英對臨均非常感激。他開口邀請臨均過府一聚,心裏卻沒抱太大希望。臨均是禦前紅人, 上趕著討好他的人不知凡幾, 哪會和他這個常年鎮守邊關、毫無繼位希望的皇子往來?

但臨均答應了。

趙英不記得自己當時到底是什麼心情, 大概是高興了一整天吧。到了傍晚, 他迫不及待地讓親衛守在大門外, 每隔一炷香就進來彙報有沒有看見臨均的身影。

臨均如期而至。

真正見到了人, 趙英又冷靜下來。他沒有表露心裏的歡喜,而是把自己在邊關遇到的難題一樁樁一件件地說出來,詢問臨均的意見。

事實證明他這麼做是對的, 臨均望向他的眼神亮了幾分。

到分別時, 臨均笑著對他說:“難怪珊姐他們都誇你。”

原來,臨均也是聽說過他的。

趙英再回到邊關,忽然覺得北風不那麼冷了,糙米沒那麼硬了,日子一下子有了滋味。

他按照臨均的建議著手改變邊防布置,遇到施行不下去的困境又寫信征詢臨均的意見。一來二去,他們每個月幾乎都會有書信往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的名聲突然好了起來。

妹妹阿蠻高高興興地向他邀功:“英哥,我在京城幫你!”

阿蠻和臨均的關係也非常好。

阿蠻喜歡臨均,一天到晚都追在臨均身後跑。

世道越發亂了,他父皇偏信道學,弄得道人的地位比文人還高,許多人都坐不住了。古怪的是他父皇也不求長生,隻求尋天地、通鬼神。

這一直是深埋在趙英心底的疑惑。

三年之後,他回到京城,並在臨均的支持下被他父皇封為太子。

趙英心裏有了個更大的困惑:為什麼是他,而不是他別的弟弟?

臨均和恭王明明是最要好的。

趙英借醉問過臨均這件事。

臨均說:“他不適合。”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臨均臉上有幾分並不明顯的黯然。

若不是他一直注視著,也不會發現臨均那輕微的悵然。

他成為太子以後,恭王自請離京,再也沒有回來。

臨均沒有去為恭王送行,反倒關心起他的婚姻大事。

看著臨均疲憊的臉色,他無法拒絕臨均的任何安排。他娶了太子妃,並在次年有了長子。臨均眉頭舒展開。

天下很快亂了起來。他父皇過去二十幾年的荒唐,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補救的,他和臨均都盡力了,卻還是無法挽回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