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海經》記載,太古之初,宇宙乃是混沌之態,就宛若一顆碩大無比的雞蛋,裏麵漆黑一片,分不清東南西北,分不清前後左右。
於此等黑暗環境之中,恰恰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盤古。
盤古自混沌中吸取養分,茁壯成長。待其長成一位碩大巨人,模樣卻是駝峰似的頭頂,大鳥樣的嘴鼻,肩背上還有一對翅膀,雙手雙腿都老長老長。
周遭漆黑一片,壓抑無比,盤古不甘生活在此等惡劣環境之下,於是舉起開天巨斧,劈開天地。泱泱歲月轉瞬即逝,厚濁之氣凝為土地,輕盈之氣上浮化為空氣,而偉大的盤古,終因勞累過度倒地而亡。
然其左眼,飛升東天,化為一輪金光燦爛的太陽,懸掛東方,照耀乾坤天地;其眼睛,飛升西天,化為一輪銀光柔和的月亮,與懸掛東天的太陽遙遙相望;其呼出的氣流,於一片呼嘯聲裏,化為孕育萬物的和煦春風,化為天空中蒸騰的雲霧,化為濃雲裏瞬息萬變的閃光,化為震耳欲聾的驚雷;其汗珠,劈劈叭叭迸飛天際,化為綴滿藍天的星鬥銀河;其四肢蠕動生長,化為拔地衝天的五嶽高山;其筋絡蠕動延伸,變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其血液四溢流淌,化為奔騰不息的千江萬河;其牙齒和骨骼飛散開來,化為閃光的金屬,潔白的美玉,晶瑩的珍珠,美麗的瑪瑙,變成了地下無窮的寶藏;其發絲和胡須,紛飛四麵八方,化為稠密的樹林,如茵的芳草,繽紛的鮮花,遍布各高山大川丘嶺之上;其唾液漫天飛灑,變成了滋潤萬物的甘霖??????自此之後,萬物始出,天地初開。一代盤古,化為天地,守護在這片浩土之上。
隨著歲月流逝,也不知幾千幾萬年轉瞬已過,中原浩土之上,山川俊秀,河流奔騰,百花爭豔,萬木爭春,飛禽走獸遍布各地。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各有各的美姿豔態,華夏平原,奇事層出,一時之間,卻是道不盡說不明。
而在其間,無數傳說在平民之中傳播開去,各地建祠堂、修廟宇,尊天子,敬神明,大地終於出現欣欣向榮之態。盤古化為的世界,蓬勃發展。
話說媧皇氏曾於大荒山無稽崖煉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然其補天用去三萬六千五百塊,獨留一塊於青埂峰下。這塊寶石自鍛煉之後,吸收天地靈氣久矣,靈性已通,後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曆經情劫。這段故事後被訪道尋仙途徑青埂峰的空空道人傳載於世。空空道人檢閱《石頭記》之後,也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
世人皆曉《紅樓夢》的緣由,卻不知在這青埂峰除卻這塊寶石之外,仍有一靈物,曰扶桑。這扶桑,乃天地神木,生於青埂峰山麓,曾日夜與這頑石為伴,聽其講述那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紅塵之事,亦是羨慕不已。
待得空空道人攜書入世,扶桑不由心生入紅塵之意,遂與他商議一番。空空道人見其凡心未泯,有礙修為,經不住其苦苦哀求,遂同意攜其入世曆劫一番。頑石雖已看穿一切,然紅塵之中諸多無奈,萬般苦楚仍是曆曆在目,他對扶桑道:“扶桑,舍兄入世多年,經曆種種,肝腸俱碎,想那紅塵雖好,然是傷心之地,不宜久留。”
扶桑聽罷,唏噓不已:“不經曆怎知紅塵之苦、俗世之痛?或許百年之後,吾之經曆亦是一本傳奇,亦被後人鐫刻傳唱!”其實,扶桑入世乃是深思熟慮所為,在其心中,一直有個聲音響徹心間:去吧、去吧,那裏有你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