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塞外寒潭曲(上)(1 / 2)

塞寒舊地,西陲古鎮,商道交錯之處。

三兩楊柳在夕陽映照下頗顯黃昏沉暮之氣。

傍北武當山下,澶陰城內人群熙熙攘攘,城北破廟旁一私塾敞開了門,先生扭頭晃腦地讀些文章。

“是道者,氣也。然自鴻蒙初開,萬物釋然,循規律以為天地一周,各得其用,有萬物之靈形於廣袤而自成一體,得於術也。”

幾位孩童跟著先生哇哇呀呀的讀起來!

其中一貪玩的透過那破了半麵的木窗,看著西天之上雲朵兒大叫道:“快看,火燒雲!”

眾人都不覺隨了他的眼神望去,果見半空中火辣辣的的雲朵映得滿天紅。

私塾外,一少年帶領兩三隨從路過此地,見了火燒雲也不禁有些喜歡,暗道:“果是名山,天象也異於旁處!”

道家以理見於世,成教是東漢之期。其神鎮北方為玄武,修行之處亦名武當山,即“非玄武不足以當之”。北武當山為道家名山,地處陝西行省平涼府靖遠衛,山行奇特,古建林立。

少年趕往之處便是北武當山,明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多依賴北武當山道門相助,後永樂皇帝以真武為尊,北武當山便流盛起來。

但,北武當乃修道之處,參與朝堂終究要遺禍於山門。這道理各代掌門自然是明白的,因此自靖難之役後便不走朝堂,不予將相,唯以蒼生澤被為己任,不專不霸,不妒不邪,故而溢芳於江湖。

其時為正統十年六月,帝乃英宗朱祁鎮,朝中相輔上言:“朝野晴朗,民聲愈悅,是為朗朗一片乾坤”。

果如此乃民之福份!

北武當山天神正殿內,掌門一山道長講解《通玄真經》,“萬物之摠,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是以天地間眾生皆出一道,人、獸、禽、木凡此種種無有不通於一理的,因邪而生悲,因憎而失德,因欲而生貪。”

諸道長、法師皆聽得入神。

忽然對麵梁山之上鍾聲響起,細細聽去,前緊後緩,撞得七響方才停止。

掌門一山道長停下講經,微微皺眉,斜過頭問一水道長:“天羅警鍾,出什麼事了?”

一水稽首道:“師兄稍等片刻,待我去察看。”

話音不落,隻聽殿外慘呼:“報上掌門,山門闖入十餘韃子來!”隨著話音,門口跌進一位小道士,滿身是血,麵部扭曲,口中仍有淤血噴射出來。

那道士踉踉蹌蹌撲到在地,又爬將起來,睜大眼驚恐地望著眾人,半天不語忽而轟然倒地,手指仍舊指向山下。

倒地聲震得天神殿內眾人不禁心驚肉跳!

一旁人忙將小道士扶起,查看鼻息已是全無,回頭驚疑地看著掌門。

一水撲了過來,察看小道士的傷勢,但見胸部前心留有淺淺的一指印,顏色深紅,雖點入較淺似不著體膚,內力卻是深厚之極,直穿心肺。不禁大驚失色道:“龜山一指功?”

眾人聽說各各驚噓。

一旁一川道長驚訝道:“龜山一指乃我武當七十二式之極法,是玄武祖師開山所創,因其招式毒辣,可使人迅疾斃命,自祖師後唯有掌門可研習,韃子怎麼會得到這一絕技?”言畢抬頭向一山主持看去。

一山主持聽他說完,高宣一聲“無量祖師”,走下經台仔細查看已亡道士傷勢,道:“此法是隔山空點,一招擊中要害,致使血集於內腔,而後口噴鮮血至身亡,果是龜山一指功!”回頭問一川道:“一川師兄,誰人擅自闖入全神閣?”

全神閣是北武當藏經所在,自玄武祖師開山以來各代經文絕學、上乘武學典籍皆藏於閣中。因其重要之原因,向來全神閣有一百單八武道看管,總由護法道長負責,樓閣沿台、門角牌樓俱是暗哨,外加全神閣以六十四卦方位布得黃河北鬥陣,若非行家高手哪能進入。

一川道長上前稽首道:“掌門師弟,貧道向來認真看管全神閣,一百單八武道不曾離開半點,無掌門師弟首肯無人能進得去。”

說至此,忽然半空響起一聲老婦滄桑狂笑,充斥棟梁,環繞四穀。

早有內功較淺的弟子和俗家信士已被震得眩暈惡心。

笑音過後又是琴聲響起,由遠及近,又似由近及遠,悠若空穀回鳴,時而又緊若馬蹄疾奔,一陣一陣,聲聲不斷,要緊處如千軍萬馬廝殺過來,似鬼哭狼嚎一般怪異。

眾小道士被震得難受之極,滿地滾做一團,惟三位道長、五老六禦相安無事,急忙跳出天神殿,五老六禦迅速擺開黃河北鬥陣。

半空緊著又是一聲青年狂笑,隻是這笑聲比將此前已是大不同,內力已是大減,聲音欠渾,顯是內力不如老婦。

笑聲止,聽得青年道:“師父,我以為北武當山幾千道爺俱是鐵打的硬漢,卻不料是一群廢物,聽不得你老人家所奏《塞外寒潭曲》。倒是這幾位有些能耐,想必是師爺師祖了,他幾位比那群食囊飯袋好些,也不枉我此行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