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入深山得遇高人除巨蟒初露鋒芒(1 / 3)

引子

自古以來,多少英雄豪傑流芳千古,是人們心目中崇拜的人物,孩子們心靈深處的偶像,也是人們日常談論中長久不衰的話題。

今天我說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不知哪朝哪代的豪傑、俠客,在燕山深處的父老鄉親們的口中流傳至今,成為曆代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頑強鬥敵頑。

燕山深處神俠客,不在經傳在心田。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燕山深處有一個小村落,一共有幾十戶人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們,都靠山上的獵物和豐富的物產過日子,在山上的原始森林中有數不盡的山珍:蘑菇、木耳、黃花、榛子、板栗、野參、靈芝……和一些不知名的珍貴藥材。還有打不完的野獸:狗熊、豺狼、山雞、野兔、黃羊、麅子……。人們賴以生存的大山,給與這裏的鄉親們取之不盡的財富,大山養活了這裏的人們,人們離不開賴以生存的大山。

村前是一條水河,河水清澈,魚蝦豐盛,是孩子們玩耍最佳去處。

這裏山高皇帝遠,交通非常不便,人們買點食鹽和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到百裏之外的小鎮上拿獸皮去換。所以人們沒有必要的事情要辦,根本不到山外麵去。所以,這裏也就成了無人管轄的一處世外桃源。

這幾天,天高雲淡,秋高氣爽,正是收秋的大好時節。

往年這時候,人們都上山收取大自然取之不盡的厚賜,而如今,人們都望著滿山的山珍、野味,望山興歎,不敢上山。

因為近幾天,山上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條斑斕大蟒,在山中吞吃了村裏不少羊隻,一個放羊的李大爺,在上山放羊時,也遭蟒蛇的毒口,所以人們望山生畏,談蟒色變,這敢上山。

現在,這也是人們日常談論的主要話題,也是嚇唬孩子的最好辦法。孩子不聽話,哭、鬧,大人一說大蟒來了,孩子嚇得立時就把小臉萎在母親懷中,不哭不鬧,睜大了恐怖的眼睛,一動不動。

這件事驚動了本村的一個年輕後生,他姓張,名大山,是老獵戶張萬山的獨生兒子。因當年張萬山上山打獵,母親懷著大山,上山采藥。結果,把他生在大山的一個山坳中,所以起名大山。

張大山在幼年時到小鎮上,到大表哥的家中住了幾年。在那裏他承受著比他大幾歲的大表哥,在小鎮上讀了三年私塾。三年之後回到了山村中,他也是本村唯一識文斷字的後生。因後來上山打獵,追捕一隻受了傷的麅子,無意之中認識了一個世外高人,他拜高人為師。幾年中經過勤學苦練,已經練就了一身降龍伏虎的本領。

張大山在家中,平時除了上山打獵,也在村中寫寫對聯,誰家要有紅白喜事,他是一個必到之人。因和高人練武,已有一定的火候,所以精光內斂,寫字龍飛鳳舞,自成一體,偶爾山外來客,看見他寫的對聯也伸拇指誇讚。他是這一方不上榜的秀才。施展起輕身功夫,日行百裏更是不成問題。但是他牢記師傅的教導,從來沒有在村裏人們的麵前顯露過功夫,這件事,就連張山的親生父母也不知道,兒子會有一身無人能敵的高絕本領。

說起張大山,此人心地善良,身材中等,濃眉大眼,兩眼精光不露,不胖不瘦,是一個典型的俊小夥。

他現年十八歲,張老夫婦看到兒子已長成人,已經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了,老兩口也想過過抱孫子的癮,媒婆也來了幾次,但都叫張大山婉言回絕,他沒看中村裏的姑娘,想自己找一個紅粉知己。在張大山的心目中,自己未來的妻子,她應該是一個知書答理、才貌雙全的美貌嬌娘。

現在,張大山看到鄉親們憂愁、焦慮的心情,心中頗不好受。他想起父親從他小的時候就開始的諄諄教導,還有後來恩師的教誨,此時頓時起了為民除害,殺死巨蟒的想法。

我們的故事也就從這裏開始了。

深山之中藏猛虎,大海之中走蛟龍。

燕山深處俠客傳,民間這口廣流傳。

第一章入深山得遇高人除巨莽初露鋒芒

張大山想好了之後,當天回到家中,在吃過晚飯之後,對父母說道:“母親,我要到村東石柱家去玩,我們幾個夥伴已經商量好了,他們在石柱家等我呢。”

張大山的母親是一位慈祥的山村婦女,聽了張大山的話後說道:“孩子,現在世道不好,外麵很亂,蟒妖吃人,鬧蜊人心惶惶,最好不要去,有事明天再說不遲。”

張大山說道:“父親、母親我們有點急事,這會兒他們在等著我,再說現在天還不太黑,沒有什麼事情,我用不了一會兒就回來。”

張大山的父親張萬山是一位憨厚的本地獵人,這時候插話道:“我兒,現在正鬧大蟒,現在外在人們談蟒色變,你要早去早歸,造成不要讓做父母的惦記。”

張大山說:“父親、母親請放寬心,我一定早去早回。”

張大山答應一聲,就往村東頭走去,這是正是掌燈時分,家家戶戶因鬧大蟒的原因,都已經早早閉門,大多數人都足不出戶了。

張大山徑直出了村東,來到野外,往四外看看,看見四野無人,就施展起輕身功夫,一盞茶的功夫就來到了師傅居住的貓頭山下的深澗中。

此處山高林密,鬆濤滾滾,雜草叢生,深澗中隻見一線大光,大牲口經常出沒人們輕易不敢來,天長日久,這裏就成了沒人敢來的地方,成了人望而止步的禁地。

張大山步入山澗,來到了師傅居住的仙人居下,師傅給它起名叫仙人居,是因為他建在山崖中間,由一條條野藤遮住了洞口,在下麵根本看不見洞口。澗中濃霧翻滾,使人見不到廬山真麵目。平常人也根本上不去,就是功夫不好的人,也甭想上去。張大山施展起遊壁虎的功夫,轉眼來到洞口,撩起野藤進入山洞。

此洞洞中有洞,洞中套洞,控山水滴嗒、滴嗒,不間斷的順著崖壁上往下滴嗒,在地上有鍋底大小的一個小坑,把水存在裏麵,平時三四個人吃水不成問題。節省一點的話,五六個人也可以將就,因為居住深山,平時常年打獵,因此不管珍貴藥材和獸皮,在洞中存放。

說起張大山的師傅郝老俠客,他本是河南開封府郝家莊,郝老員外的大公子郝大中,年輕時得高人指點,學會了在武林中已經絕跡的雪花劍法。

當年郝大中年輕氣盛,一身正氣,看不慣地痞流氓的胡作非為。殺死了搶占民女的開封府府尹,牛占山的兒子牛二賴子。這可了不得了,有人竟敢把開封府尹的兒子給殺了,牛占山哪肯罷休?牛占山不得到郝大中的人頭不肯罷休,因此府衙下了廣捕文書,重金懸賞,四下捉拿。被逼無奈,郝大中隻有離開家園,四處流浪。

中年以後,郝大中漂流到這裏,相中了這裏的山山水水,認為這是一個隱居的好地方。所以在貓頭嶺找了個山洞,安居下來,離開塵世,過起了神仙般的生活。

這一住下就是幾十年,此時郝大中的武功已練得爐火純青,飛花摘葉皆可傷人,現在雖然已是花甲,但精神抖擻,不減當年。他生的精瘦,細高,好像渾身沒有四兩肉,但是兩眼炯炯有神,讓人不敢逼視,一繼長髯垂在胸前。有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近些年他在山中靠采摘野果,打些野獸和挖一些藥材生活,偶爾也到山外的小鎮上換取一些必要的糧食和食鹽,還有一些生活必需品。

在張大山當年十五歲時,因追捕一隻受傷的麅子,來到了他存身的深澗中,當時郝大中他一眼就相中了張大山。此時他相中了張大山憨厚的性格,聰慧的頭腦,正是自己理想中要找的徒弟。當時郝大中也正愁自己的一身本事沒有傳人,因想自己年事已高,自己一生沒有娶妻生子,想收個徒弟,自己百年之後也有個依靠。

正好張大山看見郝大中在山中閃展騰挪的本領,以為是神仙再世,自然願意拜郝大中為師,從此以後張大山就拜在郝大中的門下,學習郝大中的獨門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