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除袍(2 / 2)

按照皇帝所說的“朕為天下父母,當為天下百姓斟酌”,侵占田產無異於逼迫百姓造反或者自殺了。

以上的前四條,李恒耿直的一條條說完了,有關於太史令熙培公參與的所有貪汙腐敗,都被他調查的一清二楚。

當然,可能隻是冰山一角。

說完,李恒又跪下說道:“請陛下將太史令熙培公治罪,以正法典!”

此時,已是辰時二刻,有些身形瘦弱的官員,可能已經掛不住了,站得有些久,撐不住。

皇帝一條條耐心聽完李恒所言,心中感慨,唉,又是一個張婷,可惜這個太笨了。

熙培公貪墨,皇帝知道。不光是太史令熙培公,台下的六部尚書中,吏部、戶部、兵部幾個大員,難道有一個是幹淨的嗎?

再看後麵些的,巡府使、寺卿、祭酒,難道都是幹淨的嗎?

唯獨看到張婷的時候,皇帝有些悠然自得,這個張家人,倒是幹淨得很,她有錢啊,她還貪什麼。

再說,以張婷這種倒黴的貶官曆程,即使有人想賄賂,也不會選擇去賄賂她,這就讓她很幹淨了。

但皇帝仔細想想,貪墨似乎也沒什麼,畢竟每年的祭天大典,自己總能從這些人的身上挖出個上百萬兩銀子來。

以李力的一貫思維看待,隻要不傷及無辜百姓,不傷及社稷,其實貪汙是可以忍耐的。

李力說道:“翰林院應奉,你說的這些,都有證據嗎?你要知道,指證時不可空口無憑。”

李恒說道:“臣有,但證據太多,折子、文章等都在臣翰林院的文案上,更有多名京城中的富商願意聯名一同檢舉熙培公!此時那些京城中的富商正在金門外等候著陛下宣召。”

但此時站在第二排的熙培公仍然是老神在在的目視前方,心平氣和。

皇帝看了一眼,知曉了今天的結果,於是他說道:“好,杜貂寺,現在差人去李卿家的文案上拿來條文證據,並召見在外等待的幾名證人入殿。”

執筆太監趕忙出了殿去,吩咐了幾個小監去辦差,自己就立馬回來到皇帝的身邊。

這種辦事能耐,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李恒便就在原地等候。

不久,真的是不久,有小監便立馬小碎步跑過來,這時執筆太監杜少傑又及時在殿前站著,那小監報了事,杜貂寺便就在殿外彙報道:

“回稟陛下,金門外沒有富商在等候,從開朝到現在,金門外無人在等候。”

等話一說,李恒立馬心中一道閃電,穿腸而過,讓他莫名有些悲哀。

人證是舉證熙培公貪汙最重要的一步,這些富商都是李恒經過數次考察才得出的名單,然後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才勸服了這些個富商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來幫助自己討伐當朝首輔熙培公,但竟然在這種關鍵的時刻,跑了?

又是幾個小監小碎步的跑過來,大太監杜貂寺又喊道:“回稟陛下,差人回報,翰林院應奉的文案上並沒有什麼證據條文,倒是文案打理得一絲不苟,幹幹淨淨。”

如同一道閃電打在頭上而不是心上了,李恒的心涼了。

不說沒有證據,文案都是幹幹淨淨的,敢問翰林院哪張桌子上不是堆滿了公文的?翰林院看似普通,但實則很忙,有些地方上傳來的農、工等公文都是翰林院代為收理的,而朝廷下發到各州府的公文也是由翰林院代為抄寫的,怎麼可能桌子上幹幹淨淨的?

李恒此時已經無話可說。

這一切的矛頭直指那名心平氣和的當朝首輔,必然是他,才能讓這一切在皇帝麵前消失的無影無蹤。

滿朝都在等待皇帝開口,製裁這個誹謗首輔的小官。

“李愛卿,證據呢?”皇帝隨意開口說道。

蒙頭蒙腦的李恒此時跪著說道:“臣……臣無話可說,但求以一死證清白。”

皇帝心中想道,這種簡單的伎倆,人家張婷早就用過了,不還是沒成功把尚書令拉下馬來,你怎麼就這麼不聰明呢?

“來人!”皇帝一聲喝令,殿外的武士立馬進殿。

“除了李恒的袍服,押入詔獄吧。”

隨即入殿的兩名武士便上前三下五除二去了李恒的朝服,帶走了他。

除去袍服這一事,殿外武士最為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