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傳元末明初時,由於連年不斷的戰爭,導致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特別是齊魯,豫皖等地,災情最為嚴重,原來人群熙攘的城鎮村落,如今一片廢墟,空無一人,沃野千裏卻無人耕種。
當時的中國,隻有三西境內免遭戰火的摧殘。三西山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民勤物豐,再有蒙古貴族強勢兵力的常年駐守,直到元朝滅亡,元兵退出三西,三西境內竟然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多年的生息繁衍,再有戰時難民的湧入,三西成了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明朝建政後,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明太祖朱元璋深刻意識到:“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於是采納戶部郎中劉九皋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便大量從三西往外地遷民,“丁多田少”和“有丁無田”之家都在遷徙之列。明朝建國初期的五十年間,共組織過十七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洪同縣是當時三西南部人口最多的縣,縣城東三華裏處有一座普濟寺,唐朝所建,依山就勢,崇閣巍峨,僧多客廣。寺旁有一棵粗高的漢槐,樹身數圍,前遮數畝,蔭藏數目。汾河灘上老鴰成群,隨處可見,便紛紛在大槐樹上安家築窩,三分叉的樹枝上築滿了一個又一個精心編製的半圓形的窩,歸巢和離巢的老鴰穿梭往來,一片熱鬧的景象。
明太祖下旨在普濟寺設立移民處,指派了專門的官員駐寺辦理移民,三西境內的移民都要在此登記,發放移民憑證及川資路費,在此地出發踏向通往異鄉的路。
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據說大多數老百都是被迫登記的,官兵們怕他們逃跑,把他們的雙手從背後反綁起來,然後再用一根長繩串起來押著前行。老百姓在離開普濟寺時大都淚流滿麵,一步三回首。他們捐兒帶女,身背應用之物,步履蹣跚,隨著彎彎曲曲的隊伍,托著沉重的腳步緩緩前行。而此時聲聲不絕的老鴰叫聲更是增添了悲涼的氣氛。
故鄉漸漸遠去了,留在人們眼裏的最後一幕,就是那棵參天的槐樹和盤旋在上麵的成群的老鴰。
在移民的隊伍裏,有姓丁,黃,郭,馬的四家人家,他們曆盡了千辛萬苦,長途跋涉,最後來到了魯地雙縣境內的黃河岸邊安頓了下來,他們負責一段河堤的維護,政府有微薄的補貼,大堤下麵大片的土地可開墾耕種。
高高的黃河大堤下,四個庵棚顯得格外渺小,就像四粒小小的種子,種在了黃沙地裏。春去秋來,一代代繁衍下來。
古老的黃河,一望無際的長堤,阻隔了南北。大堤下顯得格外的寧靜,靜的有點恐怖,使人有種想大聲喊叫的欲望。夏季到時河麵上掀起了波浪,開始咆哮起來,夾雜著狂風,有時如萬馬在嘶叫,有時如群狼在嗚咽,使人膽戰心驚。不過時間久了,人們漸漸地習慣了,老人們聽著河麵的水聲,就能判斷水流的情況,水位的高低,河水的渾濁程度,甚至河堤有沒有隱患。冬季到時,河麵上結了厚厚的冰,千裏河麵一片銀白,一眼望不到盡頭,蔚為壯觀,天地的造化使人歎為觀止。人們可以劃著木劃到達陌生的對岸,了解情況,互相通告,甚至買賣運輸一些生活用品。
先人們的故事,當然要代代向傳的,隻是一代比一代變的模糊起來。直到後來,這裏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都會告訴他們,我們的祖先來自三西的老鴰窩。
(注:元末移民事件,參照了真實史料《明太祖實錄》《洪同縣誌》等,身為老鴰窩移民後裔的我,很想把這段曆史和大家分享,因此以此開篇,各方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