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聚集很多人,吸引了夥伴們的目光。他們走過去一看究竟,原來是捏泥人的。
隻見老藝人頭戴氈帽,戴一副老花鏡,在全神貫注捏泥人。他身邊的案桌上擺滿了捏好的泥人,小孩子花幾毛錢,就可以買到一個。
“我們讓藝人為我們捏泥人怎麼樣?”聞遠提議道,夥伴們都說好,一致讚成。
藝人摘下老花鏡,看著眼前的俊男靚女,徑自有了幾分興趣。他連連誇獎自己的泥人捏得有多麼好。
聞遠提議先為阿琬塑,阿琬則示意先為阿浦塑,聞遠心領神會,拉阿浦入座。
姑娘們的一舉一動,阿浦全看在眼裏,見兩位姑娘謙讓自己,十分不好意思。他想推讓,又覺得是小題大做。
在老藝人給阿浦塑像的同時,魯風向夥伴們介紹無錫“惠山泥人”的曆史,說家鄉的泥人和老先生的一樣好。老藝人聽了魯風的話,十分高興。
隻見小小的泥坯在藝人手中翻滾跳躍,一會兒就揉捏得柔軟而有彈性,夥伴們看了感到特別新奇。
藝人的眼睛快速地在原型和泥坯上不斷切換,去掉多餘的部分,製成四肢,點化無官。經過製坯,塑像和彩繪三道工序,泥塑成型了。藝人把塑好的像放在案桌上,請他們評判。看那眉眼,眉清目秀,看那神態,十分傳神,方寸之間,惟妙惟肖。夥伴們端詳泥塑,再端詳阿浦,都說像極了;圍觀的看客們也紛紛讚美老藝人有一雙巧奪天工的手。
老藝人接著為阿琬聞遠和魯風塑了像。夥伴們把“自己”捧在手掌心上,饒有興致地觀賞著。
他們累了,想找個安靜的地方歇息。不遠處有一八角亭,被逛廟會的人們冷落在一旁,正好在此歇息。
他們款步走到亭前,見亭上赫然寫著三個字 --- 暮靄亭。這亭的名字正好契合當下的時辰和景致。
廟會雖說喧鬧,但暮靄亭卻靜得很。鬧中取靜,遠離煩亂,別有一番情趣。
暮靄亭的景致真是美極了,亭子整修一新,亭前有樹三兩棵,亭後是波平如鏡的仙女湖,鮮花俯拾皆是,小鳥鳴叫枝頭。
夥伴們坐進亭子,姑娘們居中,少年郎坐兩邊。姑娘們掏出手帕,擦拭鼻尖沁出的汗珠,熱氣帶著體香從脖頸飛出,直往男孩子們的鼻孔裏鑽。
男孩子們靜得很,誰也不講話,靜靜地看著姑娘們談笑。
“那是什麼?”阿琬用手去指山坳裏的廟宇。
“是靜修庵。”聞遠答道。“南有佛隱寺,北有靜修庵。她補充道。
“那裏有人嗎?”
“當然有。裏麵住著尼姑。”
“她們為什麼不住在家裏?家裏不好嗎?”阿琬追問,臉上帶著淡淡的哀愁。
這孩子般的問話,讓夥伴們聽了感到新奇有趣。同時覺得阿琬真是大家閨秀,難得邁出閨閣一步,對這常識性的問題竟然一無所知。
“小鎮自古多怨女,靜修庵裏把身藏。”聞遠用一句流傳很廣的話,釋去阿琬心頭的疑惑。
“小鎮自古多怨女,靜修庵裏把身藏。”阿琬像丟了魂似的,反複地喃喃自語著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