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冷風瑟瑟,鵝毛白雪,緩緩飄下,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在景鎮回春堂的後堂的一間禁閉著房門的房間內,房間中央的火爐冒著絲絲熱氣,使得房間暖和了不少,旁邊的炕上,一個看上去隻有五六歲的小男孩,穿著棉衣,帶著絨帽,盤腿坐在炕上,細皮嫩肉,長得白淨可愛,手上拿著一本叫《百草錄》的藥書,嘴裏念念有詞:
“玄參:根長圓柱形或紡錘形。莖具四棱,有溝紋。下部葉對生,上部葉有的互生,卵形至披針形,長一寸左右,邊緣具細鋸齒,齒緣反卷,骨質,並有突尖。聚傘圓錐花序大而疏散,軸上有腺毛;花萼五裂,裂片邊緣膜片;花冠褐紫色,上唇長於下唇;退化雄蕊近圓形。蒴果卵形。花期七至八月,果期八至九月。”
“生於溪邊、山坡林下及草叢中。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根莖、子芽、須根及泥沙,曬或烘至半幹,堆放三至六天,反複數次至幹。”
“味甘、苦、鹹;性微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斑,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瘰鬁、白喉、癰腫瘡毒。煎服,用量一錢。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搭配……”
小男孩讀得極為認真,似乎並不覺得有不懂或是難記之處。小男孩名叫景雲,今年六歲。《百草錄》是景家的祖傳草藥醫學筆記。說是百草,其實經過景家幾代人的傳承,陸續有所添加、收錄、整理,已經不下三百種,分為上中下三冊。
景雲此時手中拿的正是《百草錄》的下冊,這不是他已經把前麵兩冊看完,而是上、中二冊記錄的都是比較名貴或是稀有的品種,他父親可不敢那麼輕易的就交到一個六歲的小屁孩手上,雖然景雲是經過他精心培養和教導,心性才智比普通的八九歲孩子都不逞多讓,但孩子畢竟還是個孩子,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要知道景家就這獨苗,九代單傳的獨苗啊,家裏的寶貝疙瘩,又是那個歹人見藥書起歹意,書丟了還不打緊,傷著小雲那就不得了。
《百草錄》對記錄的藥物從產地、性質、采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運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不過那些都是在上中冊中。
下冊記錄的隻是一些常見的草藥,共計一百來種。自從去年春節過後,景雲的父親就開始教導他識字認藥,三天識一味,先是用一個上午的時間教他識《百草錄》上一味草藥上麵的字,下午是他自己牢記其內容的時間,第二天除了牢記之外,還要在柴房和藥房,找出這味藥的鮮株或幹品,提取小小樣品,第三天默寫下內容附上樣品交予父親。
起初兩三個月所認識的草藥都是簡單品種,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識字上,隨後的兩三個月字大體識得七七八八了,藥物藥性逐步複雜,大部分時間則用在熟記藥物上,景雲的記憶力頗為不凡,最近幾個月他父親已經不需要教他,隻是例行三天一次的檢查那是少不了的。
“玄參”已經是下冊的最後一味草藥了。默念了幾遍後,景雲拿出一張紙,認認真真的將之默寫了下來,半個時辰後他來到了柴房,看看有沒有玄參的鮮株。
柴房是回春堂存放草藥鮮株的地方,有些是景雲他父親自己去鎮西的景山上采摘下來的,有些是鎮上一些人家送到回春堂賣的,鎮上有一些百姓是靠采藥為生,幾個大戶回春堂都會上門收購,因為他們比較有經驗,能采到一些較為特殊、稀少的藥材,無論是從什麼途徑得到的鮮株都是要先放在柴房中,等待景雲的父親或是回春堂裏雇傭的夥計,處理。
現在正是寒冬時節,采摘玄參的最佳時間,柴房中應該有玄參的鮮株。找了一會,幾個架子上都找不到像書中描述得那樣的玄參。看見徐伯從柴房門口進來,幾走上前問道:“徐伯,最近沒購進玄參鮮株嗎?”
“嗬嗬,小少爺,有玄參,在後院曬呢,要我幫忙找嗎?”徐伯見小家夥要來找鮮株了笑著回道。
徐伯是回春堂的老夥計了,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回春堂幹了幾十年,為人又好,父親都是他看著長大的,見了都要禮讓三分,而且開始的幾次都是他幫景雲找到草藥的,還交了他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如:采藥放了幾天後有些特性就不同書上寫的那樣明顯了,要從其它方麵著手辨別等等。而另一方麵就是怕了,如今回想起來還是心裏發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