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珠十五歲的時候,皇上與皇後又開始絞盡腦汁,因為女兒要出嫁了。先頭拖啊拖啊,總舍不得議親,如今再不找婆家,隻怕是真耽誤了。寶珠是皇上最小的孩子,皇後年近四十才有了這樣一個寶貝金疙瘩,又是一出生的時候就被封為固倫和惠公主的,自來寵愛異常,所以女婿的人選必要慎重。再說先頭還有固倫懷恪公主的例子,眾人都知道大公主嫁的好,雖說大家背地裏都說喀喇沁親王是畏懼天子與皇後,才不敢迎娶側福晉收通房,這些人哪裏知道當年皇上還是雍親王的時候,喀喇沁親王就已經跪著發誓說自己要與大格格做一生一世一雙人了!
清朝的公主大多是撫蒙居多,但是人心都是肉長的,皇後統共兩個閨女,已經有一個嫁給蒙古人了,另一個也就馬馬虎虎的,滿人漢人,隨便選吧。端親王妃想推薦自己家的堂弟,說是出息的,一句話沒說完,便被端親王瞪回去,便不敢再吱聲了。端親王妃當初是皇後跟貴太妃親自挑選的人,說起來也不算是走眼,進了門就開懷生了嫡子嫡女,對著端親王的側福晉與格格等也算和藹相待,身為嫡母,照顧庶子庶女也讓人挑不出毛病,大麵上的事都妥帖,但是端親王總是淡淡的。端親王妃難免心裏就有了些其他的念頭,畢竟雖然皇上那裏沒有明話,但是將來的位子自然是給端親王的,她雖有嫡子傍身,但是麵對滿坑滿穀的鶯鶯燕燕,心裏難免發怯,也不是每個人都跟當今皇上與當年的順治爺一樣,後宮裏隻寵著一個人。眼看弘暉的脾性跟著康熙爺是像的,將來說不得多少三宮六院,端親王妃便是努力去巴結皇後婆婆,正碰到小姑子議親,想著自己的小堂弟人才出眾,絕不會辱沒了小公主,所以才大膽提的。自然她心裏還有別的想頭,公主能夠下降瓜爾佳氏,自己未來的位子就更穩了。她的目光不算深遠,所以就沒想到,將來母儀天下,後族必要避嫌。天天跟著皇後婆婆鞍前馬後的,倒不好好想想,李佳氏一族一直本本分分,李慶淵早已經辭官,底下的兩個兒子雖是入仕,但也是做個六品小吏,沒有平步青雲的份兒。
端親王見她這樣,實在也是矮子裏拔將軍,其他的那些側福晉等還不如嫡福晉懂事呢,所以也就湊合過吧。他又想著幸好自己把嫡子一直帶在身邊,交給後院這些蠢女人,遲早會把好生生的孩子磋磨壞的。第二日例行進宮去請安,因為老爺子已經不在,便直接去了養心殿。皇上見了可心可意的大兒子,聽了交辦的幾件公事,事事滿意,他跟老子不一樣,不是那種防著兒子的人,見兒子出息,心裏隻有高興的。端親王又被打發去坤寧宮見皇後。自康熙駕崩後,照例守孝三年後,皇上就做主讓幾位太妃跟著兒子出宮榮養了。惠太妃去了直親王府,宜太妃去了九貝勒府,良太妃去了廉親王府,貴太妃去了敦親王府,因為老三被圈禁著,皇上本要留榮太妃在宮中,榮太妃卻執意要跟著兒子一起,皇上想了想,準了,雖是圈禁,但是供奉是不缺的,榮太妃過去也受不了什麼委屈。有兒子的都跟著兒子出去了,剩下的佟太妃等無嗣的便被一起遷到壽康宮裏去,皇後打理後宮,自然也是妥當的,一件大事便算是完了。皇上又另發了聖旨,命皇後遷到坤寧宮,其他諸人都不動。
端親王到了坤寧宮,卻看到了烏喇那拉氏也在。端親王給皇額娘請安,又給烏喇那拉氏請安,因為皇上已經給了她封號,宮裏諸人便都叫她憲貴妃,端親王叫了一聲憲額娘,便先站在一旁了。烏喇那拉氏見了他來,便掩口不說了,對皇後說了一聲:“你既然有事,我先走了。”她也不自稱臣妾,不叫皇後,大大咧咧的走了,身旁的金桔姑姑倒是禮數周全。皇後不以為意,瞧她離去,才對端親王道:“你來的正好,你八嬸嬸前陣子過來說她姨表妹家的小兒子跟你妹妹相配,你去打聽打聽。”端親王想了想道:“八嬸嬸的姨表妹該是嫁到索綽羅氏,我派人去瞧瞧。”皇後點頭道:“是了,你妹妹的終身大事,你跟你弟弟們說說,也要上心些。”端親王便道:“皇額娘放心就是。”母子兩個閑話了幾句方散了。
夜裏,皇上到坤寧宮來,皇後侍候吃了晚飯,才說今日烏喇那拉氏過來求著想出宮去懷親王府住,弘顯家又添了不少孩子,烏喇那拉氏在宮裏天天也是枯坐著,不如給兒子帶帶孫子,倒有些樂趣。皇上聽了,半晌不說話。皇後說道:“我覺得她說的也有道理,你想想,這宮裏實在是苦悶,不但她,連著懋妃也可以一同到慶親王府。”皇上道:“不如讓弘顯他們幾個送孫子進來。”皇後說道:“這也不妥,送世子來,宮裏不合適教養,倒耽誤了,送其他孩子來,又養在祖母膝下,難免生了些亂七八糟的念頭。”皇上想了半日,便準了,因為烏喇那拉氏跟著懋妃都要出去,索性把裕妃也送到和親王府,若是老頭子在,肯定有各種說法,而今都是可以做主的事,到底是皇上體恤。禦史們知道於禮不合,但早就麻木了,尤其是皇上的後宮之事,當年被收拾的那樣慘,還能輪得到他們隨便置喙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