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3)

世間有道,春秋老聃悟之,故有《道德經》所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宋真宗景德元年,有一小道童,忽有一日行至道觀下第四十二塊大磐石處,莫名問天曰:“道君在上,我知一二三之數,始生萬物,之後可是蒼生?蒼生為四嗎?“

問罷,久久卻無有應答,小道童斜靠磐石,佇立許久:道長常說我癡傻,我卻知道自己是銀海闌珊、玉樓浩浩,絕非凡人所及。也許道仙大夢未覺,也未可知呢!

此時萬籟俱寂,但見天際緋紫,似有異象。

這小道童方欲走時,忽見崖岩絕頂老君閣後雲霧大開,一道仙駕鶴而來,半空中其音繞耳:“鶴唳驚鬼神,小童念蒼生!三生萬物,萬物終將化歸於寰宇,故宇為四。“

道仙說罷駕鶴而去,自此這小童便自命:靜宇道士。

此後他仍居遊幽山老君閣內數年,隔世不聞外界風雲變幻。

是年,宋遼訂“澶淵之盟“,兩國修好,再無戰事,可延百年,滋養人文,道派尤盛。

後來這小道童出山,遍遊了三山五嶽,仍不問世事,潛心修行。

終了,羽化作一隻踏雪黑鷹,扶搖直上,衝破天際,抵達仙境,尋那道仙去了。

紫虛仙境,道仙駕一鯤鵬至,小道童問道:“請仙家指點迷津。“

那道仙問:“有何迷津?“

小道童答:“幼時得見仙家,遂自命‘靜宇’,後出山,本欲在亂世走一遭,來一場轟轟烈烈的人生,可惜我的有生有世,大宋四海升平,國泰民安,哎,到頭來,壯誌未酬啊。這就是我的無為迷津了!“

那道仙笑曰:“無為而無不為——

回首家國三千裏,氣吞山河。

將軍北望,金戈鐵馬赴丹青。

是非成敗空餘恨,

仰天笑,大江橫。

風起雲湧天下事,

一場榮華一場夢。

夢方覺,覺方醒,

歲月竟催人老去。

為國興衰,一生狂浪,

上天入地真英雄!”

靜宇道士:“好一番豪邁人生,氣概橫貫九萬裏,此何人所作?“

道仙曰:“後世背嵬軍中戰神之一的道家瀚難所作。“

靜宇道士慨歎:“與我同為道家,心境截然不同?敢問仙家,何謂背嵬軍?“

道仙曰:“習習穀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靜宇道士:“此詩經其一,又是何解?“

道仙曰:“不如你自去走一遭,再來告訴世人如何?今我助你到後世瀚難道長左右,觀——背嵬軍全貌,可乎?“

靜宇道士:“我羽化而來,正當此事,仙家知我!“

道仙曰:“此去那後世凡塵之中,半緣道來半緣軍,你需閱盡蒼生,帶回背嵬軍中亡魂,以告慰天下,方可複返紫虛境,凡無名英雄,我皆鑄仙界靈池以待。“

靜宇:“未知亡魂之數?“

道仙哈哈一笑:“磐石之數也!“

語罷,那拂塵一揮,但見淩空之中多一紫池,道仙曰:“此乃境中第四十八座靈池之守護道君的鬥戰勝佛修為仙池——吾謂之‘靜宇之池’也。“

隨後那拂塵又一揮,‘靜宇道士’旋又幻化成一隻踏雪飛鷹,一聲嘶鳴,劃破紫虛境,絕霧而去,隨後道仙座下鯤鵬舉翅隨往,他們漸漸消失在紫色的迷霧之中……

這踏雪飛鷹和紫虛鯤鵬前行一百裏便是人間一年,一路觀曆史過往,大好山河,不知不覺已經飛了一萬二千裏,那便是人間一百二十年了,如道仙所令,已然飛過。

紫虛鯤鵬道:“道仙建造靜宇之池,來升華他們成為鬥戰勝佛,以告慰華夏民族的忠勇赤子。所依天條,降界天書已經定好,還是速速折返。”

此時正是北宋靖康年間,踏雪黑鷹和鯤鵬正要折返時,忽見兩顆流星隕石相撞,巨大的火花衝擊下,兩個隕石橫空合成一塊巨大的磐石,但見:

磐石正麵刻著邵康節梅花詩一首:“

湖山一夢事全非,

再見雲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

長天碧水歎彌彌。“

背麵刻著瀟湘神的詩一首:“

寒塘殘月冷畫屏,

冥冥南鄉踱孤庭。

一去北國哀鴻雁,

夜闌離夢啼到明。”

忽又聞磐石下麵是一片喊殺聲,循聲去看,便是——靖康年汴京城破一場夢華碎:山河雖好非完璧,二帝被擄向北飛,真龍南臥羨螭吻,孤魂憑闌獨蕭蕭!

......

目下,北宋孤軍勤王的南道總管張叔夜的長子張伯奮,正據守汴梁的州橋,成了孤軍,從白天到黃昏,剩下不過十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