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鑄刑鼎(1 / 2)

戰國是指兩千多年前,在中國的北方中原大地上,不同的國家之間的混戰年代。那些在國家之間發生的戰爭激烈無比,但也造就了許多英雄。戰國群雄,諸侯亂戰,百家爭鳴,禮崩樂壞。那裏有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那裏有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熱血英雄。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步入那個精彩紛呈,豪氣衝天的年代。戰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講到戰國就一定要講到三家分晉,晉國這個在春秋時期牛氣衝天,橫掃天下的的國家,到了戰國初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晉國的六卿已經不大願意為國家辦事了,如果要辦事,或者想辦事的時候,也一定是為自己謀取福利或者職位。

在晉國六卿之中有一位叫做趙簡子,也叫趙鞅,他是當時晉國六卿裏最為得意也是其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而他的爺爺也是就著名的《趙氏孤兒》中的趙武,所以趙簡子也是名門之後,

趙簡子為了興複趙氏出人頭地,就用了生鐵四百八十斤把從前範宣子製定的刑書刻在大鐵鼎上,頒布了晉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稱“鑄刑鼎”。替代過去的“習慣法”這件事情是公元前513年發生的雖然他比子產鑄刑鼎晚了二十三年,但這一壯舉同樣使他知名於天下,而更多的則是遭到了守舊派,特別是當時的孔子的聲討!孔子反對晉國鑄刑鼎時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

《春秋.左傳》可知,鄭至子產為相時,已經淪為了一個在晉楚夾縫求生存的弱國,外有兩霸輪番欺辱,內有宗室貴族迭起紛爭,巳經走到了亡國絕祀的邊緣。從史料來看,子產之為刑鼎,矛頭所向主要是內亂的製造者一一各家宗室貴族,而這些人也正是子產自己的親族。對一個小國之相來講,這其實也是一種為保全國家的非常之舉。

晉則不然,其實名為諸夏盟主,實為六卿專權,對外欺壓屬國屢不作為,於內各家明爭暗鬥互不相讓,政冶上相當腐敗。簡而言之,子產鑄刑鼎,是為了挽危圖存,晉之鑄刑鼎,則是各家相爭的產物,而晉喪盟主之實,

不過他這一舉動得到了晉國絕大多數新興勢力的支持。這是晉國曆史上第一次將國家法律明文昭告於天下。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相當於以法律的形式宣布了至少在晉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時代成為了曆史。

這部法典深深的限製住了國君的權利,同時打破了統治階級專斷刑律,任意處置老百姓的不合理局麵。國內各界人士的喝彩,使得趙簡子獲得了進軍政治舞台的資本。這也使得他在公元前497年正式進入國家的權利中心成為晉國的正卿,並且執掌國政。——這裏就要說一下,晉國與其他幾個國家是不一樣的,執政官是六卿之間達成的默契,有意無意的使用的輪換製。

公元前497年,邯鄲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邯鄲大夫趙午接到一份命令,這份命令是晉國六卿之一的趙氏家主趙鞅發出的。內容同樣也很簡單,趙鞅要求將昔日居住在邯鄲城內的五百戶衛國居民遷到晉陽居住。趙午表示願意遵從趙鞅的指示,而且這些衛國的百姓也確實是趙鞅在與衛國的交戰中所俘獲的,屬於趙鞅的私有財產,隻是放在邯鄲由趙午臨時看管。

趙午接到指示後便返回邯鄲準備處理城內的移民工作,可回到邯鄲後剛進家門,講情況有手下人一說就遭到了門客和家臣以及家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此刻齊國正在進犯之時,如果倉促移民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進而傷害了於衛國人之間的感情。而且邯鄲緊離衛國,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不能因為這五百戶衛國居民而引得衛國人不悅,弄的不好會讓衛國也加入進來,對付自己,這樣下來會得不償失的;一件事情可以從兩個方麵看,如果現在不移民,在接下來的與齊國的戰事中俘虜一下齊國的百姓送給趙鞅,這樣兩邊都不耽誤,這樣也可皆大歡喜。趙午便按照家臣們所計劃的,請求趙鞅再拖延些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