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時間一步步臨近,高三二班的每一位同學都如賽場上的長跑運動員一樣,在百米衝刺階段拚了命的向前衝,希望高考時考個好成績,晚睡的和早起的幾乎碰個頭。1985年的高考正趕上中國特殊時期後恢複高考以來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多少人形象地描繪那時的高考之路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就拿李子明來說,他在本村小學畢業時,五年級全班50多個學生隻有30多個成績好點的夥伴升入初中,而再升八年級時,這30個夥伴又被淘汰了一多半,隻有10餘人能升入全鄉的聯中,被淘汰的這些夥伴從此離開心愛的課桌回家種田。李子明是那10餘人當中的一員,並且成績名列前茅。他是懷著一種優越感進入聯中的,但當進入來自全鄉“高手”組成的大班時,頓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競爭加劇,學習吃力了許多。這個時候,社會上尚武之風漸濃,身邊大青年們俊逸的武姿深深吸引了從小愛動的李子明,於是乎,李子明課餘時間加入一個什麼振興幫,學習南拳,並且隔三差五開展比武活動,學習成績逐步下滑,落了個中等水平。班主任張廣科老師這段日子也不好過,老家在鄰縣農村,媳婦在老家種著五畝多地吃力得狠,吃飯饑一頓飽一頓沒規律,慢慢得了老胃病,活也漸漸不能幹了,張老師心急如焚,天天想著調走,但調動也不是一句話的事,心情自然不佳,臨近中考時,上級發文給老師定檔定級,重要參考依據是升學率,張老師感覺自己的檔次也高不哪去,因為全縣抽考自己班很差,心想:唉!都怪這幫不認學、不爭氣的“熊孩子”,預選前能自動走幾個、剔剔苗就好了!他這樣想了,也就立即付諸行動了,在臨近預選前幾天,這位班主任天天在同學們耳邊鴰噪,什麼“看自己不行,趁早回家吧,省得丟人現眼”、“早回家還能多幹點活”、“哈,大家看看某某同學弄的小抄,弄小抄也白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臉皮最薄,經不住張老師這麼不顧彼此尊嚴的譏諷,李子明,及60多個學生被張廣科“勸”說得再也學不下去了,就在中考預選前幾天,懷著失落、悵惘的心情背起書包灰溜溜地離校返鄉種田去了。聽說那一年被班主任留下來的40多個學生中隻有4個考上了高中,農村孩子,上個高中何其難也。幾個月後,聯中新的八年級又要開學了,在家裏度日如年的李子明又萌生了複讀的念頭,而這個念頭和父親的想法不某而合,於是,父親拿著煙一次次找校長說情,校長看在子明父親也是讀書人的份上,批準李子明複讀。李子明在體味了農村勞動的辛苦、農民生活的艱難之後,終於又坐到了教室裏。他對這一來之不易的機會十分珍惜,從此,每天學到深夜。有一次學校晚自習用的汽燈出了毛病,無法使用,別的同學都回家了,隻有李子明趴在教室後露天水泥乒乓球台上就著明亮的月光看書,讓老師非常感動。後來老師把李子明“月下看書”的故事當作學校光榮史自豪地向一屆屆學生介紹和宣傳。李子明的高度近視就是那個時期熬出來的。李子明在全班60多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終於成為一名高中生,考上了當時升學率最高的第二中學。時光過去好多年,李子明還清楚地記得那次中考是其一生中最爽的考試---離考試結束還有近一半時間,李子明已全部做完了試題。
眼前,到了“高考”這一決定學子命運的重要關頭,每個麵臨畢業的學生都卯足了勁往前衝,誰都不想把努力了十幾年的功夫白費,誰也不想被別人擠下“獨木橋”。有城市戶口的學生若考不上大學還有招工機會,而來自黃土地吃著地瓜、玉米麵長大的農村孩子們隻有靠高考來改變身份,借助“高考”這個難得的“大浪頭”跳出“農門”。李子明心想自已自進入高中以來,學習成績一直還比較理想,尤其是高二分文理科以來,一直在班裏考前幾名,並且每個學期都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團員,隻要高考前不鬆勁,至少也能考個中專呀。不過李子明的誌向絕不僅僅是個中專。為了穩穩當當地考個好學校,再加把勁吧,以前是兩個星期回家拿一次鹹菜,現在三個或四個星期回一次家,多擠點時間背一背英語單詞。在諸科中,李子明最喜歡英語,如有可能的話,考個外語學院那才叫幸福呢,說不定還有出國的機會呢。其實李子明並不知道,李子明的這個願望永遠不能實現,因為入外語學院必須口語過關,而李子明所在的學校根本沒有條件讓學生練口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