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兒童文學》的光榮與夢想

◎胡純琦

這篇序言,我其實已拖了很久了。想到給這麼一大套叢書寫序言,總覺得自己分量太輕,提起筆來,難免誠惶誠恐。但這篇序言,無論如何,我還是要寫的。其一,是因為《兒童文學》徐德霞主編的囑托,徐德霞女士是我的老領導,也是我兒童文學路上的指路人之一,我與業內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樣,都視她為老師,她讓寫,我肯定就要寫。其二,從2005年夏《兒童文學》“選萃版”開始籌備之日起,我就開始任該版執行副主編,前後總共六年多的時間,那裏留下了我一段最美好的青春和記憶,如今借寫序之機,正好可對那段工作做個總結。

2005年10月,《兒童文學》“選萃版”經過半年的籌備之後推出“試刊號”。試刊號的欄目都是由徐德霞老師擬定的,文章也經過她幾度遴選,最終敲定,市場反響很好。“選萃版”2006年1期刊正式上市時,期發量就超過了10萬冊。一年之後,“選萃版”期發量突破30萬冊,此後一直維持在這個數目。這套叢書彙集了“選萃版”從創刊到2012年這幾年間最經典的篇目,從中基本可以看出“選萃版”的編輯理念和選稿脈絡。

從“選萃版”最初創刊起,對稿件的選擇上,就一直堅持兩個標準:可讀性標準和藝術性標準。在可讀性方麵,那些情節精巧、語言流暢的作品尤其受到歡迎。編輯部非常重視小讀者的閱讀體驗,每期都會認真討論、分析小讀者來信和讀者評刊表,並試圖從中提煉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在藝術性方麵,“選萃版”堅持文學品質不動搖,力爭把一些具有豐富文學內涵的作品推薦給小讀者。事實上,可讀性與藝術性是可以做到高度統一的,“選萃版”中的很多文章就是如此。的確有很多作家,他們善於把自己的思想和靈感,用小讀者最易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功力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修煉的。

此外,我們在編輯“選萃版”時,特別注重了題材的多樣性。與很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相反,我們在編輯過程中發覺:最受小讀者歡迎的作品,並不一定就是校園、青春、魔幻等各類時尚題材。事實上,一部文學作品是否能打動讀者,並不在於它是什麼題材,而在於它本身有沒有能觸動讀者內心的那種力量。我手頭現在仍保留著2006年“選萃版”每一期刊物的讀者評刊表排名,有很多讀者非常喜歡的作品,題材看上去並不新潮,如張品成的《白馬》是軍旅題材,李清的《母狼白莎》是動物題材,而常新港的《獨船》,講述的是北方一個村子裏發生的愛恨情仇,等等。我們甚至在“選萃版”選發了很多成人文學作家的作品,比如韓少功的《九袋》、莫言的《蝗蟲奇談》、畢淑敏的《翻漿》等。到底“兒童文學”如何界定,學界多有爭議。但在我們編輯看來,適合少年兒童閱讀,對其身心有益的作品,統統可納入兒童文學的範疇。《兒童文學》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正是與其兼容並蓄、不拘一格的博大胸懷息息相關的!而本套圖書,作為“選萃版”的精選集,從題材上看,也是非常豐富的,幾乎每一篇都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

好的文學作品,必定不是曇花一現的。《兒童文學》幾年以前就開始出版各類作品集,如《一路風景》《盛世繁花》《歲月留香》係列等。我們曾在《盛世繁花》係列圖書的後勒口上印上了這麼一段話:“我們希望出版這樣一些書,它們能立在書架上,50年不倒!”今年剛好是《兒童文學》雜誌50年生辰,於此時回顧《兒童文學》曾走過的路,我們覺得,“50年不倒的夢想”,《兒童文學》中的很多作品,是可以做到的!我本人少年時也是《兒童文學》的小讀者,後來從事過十年的兒童文學創作,又在《兒童文學》幹過近十年的編輯,看過太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但令我吃驚的是,有很多我二十年前看過的作品,這幾年再在“選萃版”上編發出來,現在的小讀者竟然還是如此喜歡!比如,曹文軒的《第十一根紅布條》、張之路的《理查三世》、蕭道美的《第四十一個》,還有其他很多作品,不一一列舉。當各位責編把這些作品送給我二審時,我憑借著年少時深刻的閱讀記憶,立馬判斷出這些都會受到小讀者的喜歡!變的隻是時代的表象,不變的是內心最深的情感!一代又一代的小讀者,他們穿著不同的校服,拿著不同的玩具,穿越時光隧道,從不同的大街小巷走過,但他們內心的需求,其實從未變過。而文學的魅力,正在於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