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孔子批評宰我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他是第一個對普通人公開辦學、講課的人。他召集了各個行業的人來自己的身邊學習,常常是一邊談論問題,一邊傳授道理。在他和弟子之間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宰我問孔子:“父母去世了,子女要給他們守教三年(古代的禮製),時間是不是太長了。君子如果三年不行禮,禮儀恐怕會被廢棄;三年不奏樂,樂曲恐怕會失傳,我看表達對過世父母的思念,一年就夠了吧。”
孔子說:“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白米飯,穿錦緞衣,你心裏安不安呢?”宰我說:“能心安。”
孔子氣得臉色發白,說:“你要覺得那樣做心安,你就去做吧!一個有德行的人,在守孝期間,心裏念念不忘的都是父母,吃美味也不覺得爽口,聽音樂也感覺不到快樂,所以才不那樣做。你既然心安理得,就去那樣做好了。”
宰我退出去後,孔子說:“宰我說了些什麼話!小孩子生下來後,三年之後才能不需要父母的懷抱慢慢長大。所以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宰我難道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撫嗎?”
知識拓展:曲阜孔廟。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曆來人傑地靈,這裏不僅誕生了孔子、顏子、孟子等思想家,還是中華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發祥地。曲阜以悠久的曆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最為著名,已於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2節 子路背米
相傳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其中賢弟子有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中有一個人叫子路,他以勇猛耿直聞名,其孝行也常為孔子所稱讚。
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一家人時常采集野菜充饑。有一次,子路年邁的父母許久沒有吃過飽飯了,念叨著能吃上一頓米飯該多好啊!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子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這可怎麼辦啊?子路突然想起山那邊舅舅家裏比較富足,可以去他家借點米。子路想:“他們心疼我,一定肯借,那父母的心願不就可以滿足了嗎?”於是,子路打定主意出發了。
子路不顧山高路遠,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路,從舅舅家借到一小袋米,又馬不停蹄地往家趕。夜裏看著滿天的繁星,一個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還真有點害怕,可想到父母還在家裏等著自己,子路又鼓起勇氣,大步流星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回到家裏,生火、洗鍋、打水,蒸熟了米飯,子路自己一口也舍不得吃,就連忙捧給了父母。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一路的疲勞,開心地笑了。
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有了俸祿的子路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歎說:“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野菜,到百裏之外的地方背米回來贍養父母,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孔子讚揚子路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啊!”
知識拓展:有關“孝”的名言。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魯迅
事父母,能竭其力。
——《論語》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孝經》
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林語堂
第3節 伯俞的眼淚
漢代梁州有個名叫韓伯俞的人,他有一個非常嚴厲的母親,伯俞偶爾做錯事情時,最害怕的就是被母親知道了生氣。有時候,母親會用手杖打他,每當這時,伯俞就低頭躬身等著挨打,不哭也不為自己辯解。等母親打完了,氣漸漸消了,他才和顏悅色地低聲向母親道歉。
伯俞長大後,對母親更加敬愛,能常常替她想到很多生活上的小事情。有一次,伯俞不知道因何惹母親發火,年事已高的母親隨手就打了伯俞幾下。其實,母親打在身上一點也不疼,他卻忽然哭了起來。
母親問他:“以前打你時,你總是不言聲,也不見你像今天這樣掉眼淚。現在怎麼這樣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打得太疼了嗎?”
伯愈忙說:“不是的。”他擦了擦眼淚,說:“以前挨打時,雖然感到很疼,但我心中慶幸母親您的身體康健,以後我們還會有很長的時日在一起。今天母親打我,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疼,足見母親的身體大不如前了,所以心裏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