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孫雲曉

為什麼要以《孩子,別慌》為書名呢?理由很充分也很簡單,今天的孩子很勞累很慌張,而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捍衛童年。

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二十多年,大量的調查研究證實:今天的中小學生學習壓力巨大,考試競爭激烈,近八成睡眠不足。不少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負起沉重的升學壓力。所以,有些孩子已經自稱為“亞曆山大”(壓力如山一樣大),還有的說自己是“焦裕祿”(焦慮、鬱悶、忙碌),甚至出現“童年恐慌”。

“童年恐慌”是指兒童因麵臨巨大壓力難以理解、難以承受而出現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與學習有關的壓力是他們麵臨的最主要壓力,且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巨大的學習壓力扭曲了兒童的學業動機和人格發展,導致兒童認知需要缺乏,競爭需要強烈,人際關係不良,使兒童失去快樂,童年過於短暫;而且對於應對能力不足的兒童來說,沉重的學業和發展壓力容易使他們對未來產生不可預知的疑惑和恐懼,致使兒童厭學,厭惡生活,甚至采用極端手段來逃避壓力。我將這一現象稱為“童年恐慌”。

許多兒童被一遍一遍地告知:“不能上重點小學就不能上重點中學,不能上重點中學就不能上重點大學,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這個可怕的壓力鏈條將觸角伸到天真爛漫的幼兒身上,使兒童感到將來的生活非常可怕,很小的時候就對未來產生了恐懼。據《中國教育報》和《中國青年報》報道,幼兒園教育出現了小學化傾向,天津河西區一所幼兒園已開始應父母要求教孩子用豎式算3位數的加減法,而這是小學二年級的課程。上海一所小學名校招生不到300人,報名達3000人之多,6歲的孩子被父母逼著識更多的字,解更多的題。“橘、凳、醬、藕、墨”這些原在小學三年級才會學到的字,也出現在《學前500字》之中。天津某幼兒園一個小女孩,因為總聽父母說要去參加名牌小學的考試,夜裏做夢還在說算術題。後來,甚至掉起了頭發,開始是一根一根地掉,後來就一片一片地脫發了。媽媽帶著她去看病,結論是精神緊張所致。

兒童由於認知水平低,加上缺乏生活經驗,尤其是親子關係緊張,特別容易因為一些很小的錯誤或者根本算不上錯誤的事情,產生很大的困擾和壓力,甚至發生成年人難以想象的悲劇。

2012年3月,許多媒體報道和評論福建兩個12歲女孩溺水身亡,其實,起因就是一個女孩找不到自家卷簾門的鑰匙,害怕父母責罵,而受影視劇的誤導想用穿越到古代的方法擺脫困境。

原國家總督學柳斌講過一個案例:一個農村的小學生,因為無法繳納老師的一塊八角錢的罰款,結果服毒自殺。

哈爾濱一位小學生發生校園糾紛後,聽媽媽與老師通電話後,斷定老師生氣了,再也不會喜歡自己了,悄悄地上吊自殺了。

這些不都是童年恐慌引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