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怡情益趣話釣魚(1)(1 / 3)

一、釣魚史

1.漁獵的發軔迄始

人類的祖先,最早是以肉食為主的。在距今40萬~50萬年前的猿人遺址的存物中,就曾發現有各種魚類的遺骨。可見,在幾十萬年前人類便同漁業結下了不解之緣。漁獵業是遠古人類最早的謀生手段,也就是靠捕魚和狩獵來維持生計。曆史學家從考古中發現,原始人群,絕大多數的穴居或村落,都選址在靠水近山的地方。無疑這些地方從事漁獵生產是最方便的。

古人類最早是徒手捉魚、用石塊砸魚和用樹枝條抽打遊動在水麵上層魚的辦法從事捕魚活動。後來,人類學會了製作工具,才出現了用箭射和用叉叉魚。在捕魚活動中,人們發現魚類對落入水中的昆蟲、草葉、草籽、穀物顆粒以及一些小動物的屍體,都很貪食。於是人類利用魚類的這些習性,發明了釣魚。最早的垂釣,很簡單也很原始。人們用吃剩下的動物的腸子,或用鋒利的石片,把動物皮、筋割製成皮條或筋條。就這樣,人們把動物腸子(或皮條、筋條)的一端放入水中,引誘魚類來吞食,待魚吞下去一段以後,猛拉皮條,魚兒便被同時捕了上來。釣魚比用手、石塊或枝條捕魚要方便得多,效果也好得多。所以說釣魚始於原始人類的生產活動,而且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它都是人類謀取食物求生存的手段,而隻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垂釣才演變成休閑娛樂和健身強體的體育活動。

人們對植物纖維有了認識以後,才改用纖維搓成的繩線來釣魚。說來也很有趣,如果您去雲南旅遊的話,或許會看到那裏的苦聰人,至今仍然用皮條來捕魚呢。當發明繩線以後,人們在捕魚時,常常在線的一端拴上小昆蟲、蚯蚓來誘魚吞食。有時,人們把線拴在一根竹竿上,線的一端再拴上食物去捕魚,這便是最初垂釣的竿、線和魚餌。

然而這種方法的成功率卻很低,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讓魚兒吐下食物再也逃脫不了。於是人們發明了“釣卡”,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即為最初的魚鉤。最初的“釣卡”是用獸骨磨成兩頭尖的直的骨針。骨針中間有一個凹槽,釣線就拴住凹槽內。“釣卡”上穿上的釣餌,魚在吞食後,骨質“釣卡”會橫卡在魚嘴裏,適時提線便可成功地把魚提上來。傳說中薑太公直鉤釣魚,用的正是這種方法。後來,人們受荊棘和鳥爪的啟示,先是發明了綁製的魚鉤,也就是用二根骨針綁在一起,類似一個鉤子,用起來不太方便,也不很牢靠;後來才發展成用獸骨磨製成的十分穩定的魚鉤。在銅、鐵器出現以後,魚鉤才改用金屬製造,變得更為精巧適用了。

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進步,垂釣魚業逐漸變為輔助性生產活動。由於鉤釣成本低,工具容易製造,使用起來也很方便,在海洋捕撈和江河捕魚生產中,現在也常使用。當然更多的時候垂鉤釣魚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娛樂、健身和休閑的活動。可見,垂釣的性質已由生產演變成娛樂健身,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帶給人們無窮的樂趣,從古人一直延續到今天。

2.休閑垂釣的發展衍進

我國的休閑垂釣可謂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交替時期,就有薑太公渭水之濱直鉤垂釣的故事。古人垂釣十分講究,許多史書中隨處可見當時釣魚裝備的華麗。古代的釣竿是用竹子削製的,一副好的釣竿必須具備直、輕、長、牢、韌五個特點,竹子正有這些特性,所以取材修竹是最好不過了。為了美觀,古人常以翠鳥羽毛裝飾魚竿,看上去十分豪華亮麗。一般以絲線作釣繩,所以古語中有“翠羽飾長綸”之說。釣鉤通常以銅、鐵、銀製成,並且有倒花、小魚、蚯蚓、飯粒或以糧食為主要原材配成的“香餌”。古人把春秋作為最好的釣魚季節,把和風細雨看作最好的釣魚時機,同時他們還很注意釣線的顏色和水色的搭配。可見我們的祖先對休閑垂釣是很有研究的。為了存放釣到的活魚,古人還以竹篾條編成造型漂亮、小巧玲瓏的魚簍,把它半浸在垂釣的水域邊,既方便又好看。即使到了今天,垂釣者也必備一個小網兜或尼龍袋以備存放活魚,隻是它的名稱改叫“魚護”罷了。

休閑垂釣自古以來就是詩人筆下的主題,盛唐時期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頂峰,同時休閑垂釣也空前盛行。因此唐詩中關於垂釣的名篇屢見不鮮。不僅唐代,曆代詩詞中關於垂釣的詩句數不勝數。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也為我們研究古人垂釣活動,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通過古老詩詞,我們發現古人把各式各樣的情懷都融合在垂釣中。比如大詩人白居易詩雲“說我垂釣意,人魚又兼忘;無機兩不得,但弄秋水光”。詩人把垂釣作為一種娛樂,他不求魚、不求高官厚祿,隻是通過垂釣活動來欣賞大自然的風光,體驗金秋景色的意境。薑太公(薑尚)釣魚則是另一種情懷。白居易曾為薑太公釣魚寫下“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保文王”的千古名句。說的是薑太公七十高齡垂釣於渭陽,一個偶然的機會,遇見了周文王,並得到文王重用,輔佐文王和周武王興周滅紂,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功臣。這就是以垂釣來“釣人”、“釣國”的典型。古代垂釣者中還有一些是“閑釣江魚不釣名”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