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蓮的構造看,它雖屬於雙葉植物,卻具有古老植物中單子葉植物的形態特性。通常雙子葉植物的實生苗的子葉是對生的,很少是互生,而蓮子內的兩枚子葉則呈互生排列,且莖部合生。雙子葉植物莖內的維管束為環狀排列,而蓮則像單子葉植物那樣分散排列。蓮的葉脈除一根返到葉夾者外,其餘都是二歧式分枝葉脈,這又是一種原始性狀。不僅如此,蓮的實生苗還有直立的莖軸和未發育的主根,這是曾在陸地上生活過的植物,為了適應水生環境,才出現的形態變化。同時,水生植物的蓮,還保持了陸生高等植物空中傳粉的“要求”。這就證明了蓮的祖先曾在陸地上生活過,後來為了適應水生環境的需要,某些器官產生了比較大的簡化或退化(如根部的退化)。總之,蓮所保持的原始性狀,在植物進化係統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有人曾把它和水杉相提並論,稱之為“中國的兩種絕妙植物”。
一般來講,在常溫條件下,植物種子的有效壽命為兩三年左右,8年至15年左右就稱為“長命種子”了。而蓮子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後,仍能發芽生長,這確實值得研究。
古蓮子壽命為什麼達千年之久?這就有待於科學家去研究了。
古蓮子胚細胞原生質逾千年而仍有生機,在條件適宜時,細胞還能分裂繁殖的事實,對於研究生物休眠、植物種的延續,以及物種起源等具有啟示作用。
千姿百態的菊花
深秋時節,很多公園都要舉辦菊花展覽會,那些黃、橙、紅、綠、紫等顏色的千姿百態的花朵,大的如碗,小的如豆,有的一枝獨花,有的一叢百朵像鋼花怒放,有的潔白晶瑩猶如盤中珍珠……花型奇妙、色彩迷人,真讓人流連忘返,百看不厭。
菊花的祖先是一種小小的黃花,它發展到今天這樣五彩繽紛,並不是大自然的恩賜,而是經曆了3000多年不斷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從野生到家養逐步發展而來的。
有時,一棵黃菊花,忽然,在某個枝條上開了朵黃中帶綠的花來,這是“芽變”。盡管開始變化極細微,可沒逃過園藝家敏銳的目光,把它細心地剪下來,扡插在土裏,精心培育。以後長大了開的花都可能黃中帶綠了,這中間或許有1~2朵花綠得更好看些。這樣有目的地不斷選擇、繁殖,經過一代又一代,終於培育出現在在菊展中看到形狀像牡丹那樣的珍貴的綠菊花了。
又如把紅菊花的花粉,傳授到白菊花中去,這樣形成的種子裏就各帶著紅、白2種遺傳性狀,繁殖的後代很可能會出現紅、白、粉紅各種色彩,這就是“有性雜交”,這個創造新品種的有趣工作除人的勞動外,蜜蜂、蝴蝶和風都參加了,它們無意之中也立下了功勞。
在自然條件下發生變異畢竟緩慢,近年來給菊花用上了高新技術,使它產生“突變”,譬如用x射線、γ射線或中子線處理菊花的枝條或種子,一棵黃菊花會開出紅花來,簡直像變魔術一樣,用這種“人工誘變”能更多更快地創造出新品種。
人們越愛菊花,在它身上花的工夫就越多。千百年來的自然和人工雜交、馴化,菊花成了多倍體植物,產生遺傳變異的機會比其他花草更頻繁,新的品種就層出不窮了。800多年前,我國記載的菊花隻有26種,到今天已超過1900種了,這令人信服地證明植物具有變異的潛力,掌握了這些自然規律,人就能按自己的意誌去改造植物。
在菊花展覽會上,你還能看到一些菊花,又高又大,同出於一個根,可上麵卻五彩繽紛地開滿了幾種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的花,這是園藝工人用嫁接方法培育出來的。他們把很多不同品種的菊花枝條,接到一棵菊花上去,到開花時節,就出現了各種美麗的圖案。嫁接,是培育植物新品種的又一個方法。
菊花原產我國。它是經過長期人工培育出來的名貴觀賞花卉植物。多年生草本,頭狀花序具有舌狀花和管狀花,舌狀花長在花序的外圍,俗稱“花瓣”,顏色多種多樣,紫、紅、粉、黃、白、淡綠,有吸引昆蟲傳粉的作用,但這些花的雌、雄蕊退化了,不能結籽。管狀花黃色,位於花盤的中央,俗稱“花心”。
管狀花是兩性花,能結籽。我國栽培菊花曆史悠久,品種極多,舌狀花有各種變化,有的扁平細長,有的呈管狀,有的像羹匙狀,十分美麗。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一般秋季開花,正可謂“金風蕭颯,百花凋謝,獨有菊花,淩霜怒放”,為我國人民所喜愛。有時為了能讓菊花在“五一”節開花,可通過控製日照的方法,讓它提早開花,供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