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利昂等因其可作為良好的製冷劑被廣泛應用於空調、冰箱、汽車等行業,當它被釋放到大氣層時,受紫外線的照射而發生分解,分解產生的氯原子與臭氧分子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分子。一個氯原子就會消耗掉成千上萬個臭氧分子,而且這個反應循環進行,使臭氧層遭到嚴重破壞。眾所周知,臭氧層幾乎吸收了全部300納米以下波長的太陽紫外輻射,從而有效地保護了地球表麵上的萬物生靈,使之免受高輻射的損害。而臭氧層的破壞,勢必會引起太陽紫外線輻射強烈增加,從而引發人體的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並使人體免疫功能下降;也會引起各種農作物,特別是豆類減產,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甚至某些生物的滅絕,嚴重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據統計,臭氧含量每減少1%,紫外線強度將增加2%。更令人悲哀的是,即使現在禁止使用氟利昂類產品,由於其化學穩定性高,對大氣層中臭氧層的破壞還要長達100年左右!

我們生活的城市空氣汙染日益嚴重,令人呼吸困難的肮髒空氣已使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患上各種呼吸道疾病。許多城市常年籠罩在茫茫灰色煙霧之中,特別是在中國,已經有幾個大城市登上了世界空氣汙染最嚴重城市的前十名。造成城市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汽車尾氣。1950年,全世界約有5300萬輛汽車,而僅僅40年後,全世界的汽車超過了4億輛,幾乎是1950年的8倍,年平均增加900萬輛。大規模汽車化最驚人的後果除了礦物燃料的枯竭外,更為嚴重的是損害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在全世界,汽車燃料的生產和使用所釋放的CO2占所有礦物燃料釋放量的17%,同時也是鉛汙染的主要來源。更重要的或許是綜合效應,如光化學煙霧能危害人類身體健康、降低能見度、腐蝕建築物和紀念物。汽車排放物最嚴重的後果是對人類健康的損害,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僅美國使用汽油和柴油燃料可能引起的死亡人數每年就高達3萬。

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加劇,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出現危機。這些問題隻有依靠人類自己解決,別無出路。人類主觀能動的努力已經使人處在複合生態係統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但殘酷的現實讓我們知道,無論人類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須遵循生態平衡理論,都必須而且應該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把人降到一般消費者的地位,強調“人-社會-自然”係統的協調。因此,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生命支持係統和生態係統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綠色的生態觀。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各國要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1994年3月25日,中國政府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一天的意義不僅是因為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政府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選擇用政府文件確定下來,還因為它是世界上的一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框架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