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輕海峽隧道是當前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隧道,人們經過隧道時,窗外是一片漆黑的世界,而這條隧道是建築在海底,而不是穿過山嶺,這就更使人感到壓抑和沉悶。
西德電影公司的雷諾博士靈機一動,在隧道裏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影:他在隧道的兩壁上,畫上了一幅幅動畫片的連續圖畫。它既是電影的“拷貝”,又是電影的“銀幕”,以列車的前進,來代替畫麵的移動。當列車在隧道中以一定速度運行時,旅客從窗口望出去,就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動畫片,人們頓時忘了自己是在海底隧道之中,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看這部前所未有的電影中去了。當“電影”結束時,窗前一下子光亮起來:人們已經到達了隧道另一頭的陸地上。
從上一世紀末以來,不滿百歲的電影從咖啡館的小幕布開始,經曆了多麼驚人的變化!它“曆經滄桑”,卻越發朝氣蓬勃,儀態萬千。新的科學技術的引入,是它無窮的生命力的源泉,當一種新型電影發明問世,科學家們又在構思另外的更奇妙的新形式了。
人們創造著影像世界,影像世界也日益深入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當代電影已經令人驚歎,令人振奮,而未來的電影還將是怎樣的呢?每個少年朋友都可以盡情馳騁美妙的遐想,並且用我們智慧的大腦,去創造出更神奇的未來!
電視的發明
電視是一種傳播圖像的電子技術,它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曆了設想階段、機械掃描階段、電子掃描階段和第二次大戰後的發展階段。
1850年,英國的巴克韋爾建造了一個能夠傳輸手跡和線條圖的電傳係統。他用不導電墨水在金屬板上書寫,然後用幾組金屬針進行掃描,每根針與一條電路相連,在接收端,每一個金屬針線路的電流都在一個旋轉的鼓上留下一個印記,原來的手跡或圖表就會在接收端再現出來。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了硒的光敏性,利用這種材料,出現了許多電視設計方案。其中以德國發明家尼普科1884年發明的掃描圖盤,對以後的發展影響最大,這個設計第一次提出了能以足夠快的速度傳輸圖像的實際方法。
1897年,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屏的陰極射線管,電子束撞擊時,熒光屏上會發出亮光。1906年迪克曼和格拉吉利用布勞恩管進行圖像重現,但這種裝置隻能算是傳真係統,而不是電視係統。
1908年蘇格蘭工程師坎貝爾·斯溫頓提出了一種設計,將陰極射線管不僅用於接收,而且用於發射。1911年他進一步提出,對發射器應有特殊的陰極射線管,它的屏由互相絕緣的光敏元件鑲嵌而成。需要傳輸的圖像投影到這個屏上,用陰極射線束對存貯在這個元件上的電荷進行掃描放電,這實際就是現在所謂的“攝像管”。這個相當精彩的設計思想,正是現代電視的基本原理。
1920年,發射和接收電視圖像所必需的技術條件都已具備,開始進入實際建造電視係統的階段。
英國發明家貝爾德從1923年起從事電視係統研製工作,到1925年,他完成了一種電視係統。他使用一個孔徑上帶有透鏡的尼普科盤來掃描景象,每秒5幅圖像,各個圖像80條掃描線。貝爾德這個裝置中盡量應用電子管放大器,盡管圖像很小,暗淡而且搖晃不定,但確實能看出人的麵貌。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始公共電視廣播,每秒12.5幀圖像,每幀30行。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艾夫斯和他的助手主要研究擴展電話通信中使用的電視設備,他於1927年在華盛頓與紐約之間播送了每秒17.5幀、每幀50行的圖像,到1932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發射的圖像達每秒24幀,每幀120行。從1930年起,電視機進入市場。
1933年,茲沃裏發明了電子攝像裝置,這在電視的發展中起著劃時代的作用,後來他又成功地研製了更加靈敏的正析攝像管。幾年後,英國的麥格裏等人也研製出一種更加先進的攝像管,這就為提高電視圖像分辨率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