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電子計算器首次問世是1963年。那時的計算器是台式的,在美國波士頓的電子博覽會上展出過。與計算機相比,它小巧玲瓏,計算迅捷,一般問題不必事先編寫複雜的程序。它在當時也不算貴,標價為5000美元。從此以後,電子計算器便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美籍華人王安也注意到了波士頓展覽會上的台式電子計算器,以及後來市場上出現了的一些其他牌號的台式計算器。這些計算器的特點是:能夠解決的問題越是複雜,就越笨重,而且速度也太慢了。王安經常琢磨著怎樣對這些計算器加以改進。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找到一種隻需幾個步驟就能得出對數進行乘除運算的方案。就這樣,王安發明了“對數計算器”——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

王安的對數計算器可裝在桌麵上,每台6500美元,可以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以及開方、乘方運算。使用時方法很簡單,隻要按動幾個鍵就可以了。1964年10月29日,王安提出專利申請;1965年,王安公司向市場推出台式對數計算器;1968年獲得了專利權。這種計算器在當時新奇、時髦,成為該公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1958年,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凡是用晶體管的電子產品,他當然都會考慮怎樣換上集成電路使之升級換代。他留心到了計算器,這些晶體管型的台式計算器存在一些缺點:體積大,笨重,運算速度不夠快,而且穩定性差等。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王安公司的對數計算器不僅在美國受歡迎,而且遠銷其他國家。法國全國鐵路公司用它解決複雜的時刻表編排問題,不久,發覺這種計算器計算不準確。王安公司在法國的分公司接到緊急電話以後,不敢怠慢,立即派了兩位水平很高的工程師去解決問題。他們檢查了幾天,還是沒有發現什麼毛病。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出於工作的責任心,兩位工程師在一天的淩晨四點去了辦公室,想查它一個水落石出。

到了那裏一看,天哪!那台對數計算器已被關上,這正是出售這種計算器時告誡用戶要防止出現的事情。因為其中用了磁芯存貯器,而這種存貯器在低溫和高溫下都會失靈。夜晚和淩晨,那裏的溫度很低,這正是造成計算器失靈的原因。

兩位工程師臨時變成偵探,一直等到早晨七點,一個工人進入辦公室,依次打開了電燈、暖氣和對數計算器。工程師走上前去問他幹什麼?他回答說,這裏工作的工程師都瘋了,下班以後居然開著燈、暖氣和計算器就走了,鐵路公司哪有那麼多錢供他們這樣浪費!

這個故事表明,當時的計算器嬌嫩,難侍候,可靠性差,還需要用戶懂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經理基爾比動手研製新式計算器。他利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籌劃著每個元件的排列,盡力節省每平方毫米的“地盤”。終於在1966年,他發明了集成電路計算器。

當時的計算器除了四則運算、乘方、開方以外,還能進行初等函數運算。

直到1969年,美國市場上才出現最早的可編程序計算器。同年,日本人采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製成低成本的多功能計算器,與美國的電子計算器工業爭奪市場。1971年霍夫發明了微處理器,開始時用它來裝備商事公司的計算器,可惜日本人一時未給予足夠重視。美國人借此機會改進原有的設計,在計算器中廣泛用上微處理器。隻要給一二塊芯片組成的微處理器添上鍵盤和顯示器,就可以作為新型計算器工作。1972年,美國的惠普公司首先生產HP35型可編程計算器,這是一種單片式袖珍電子計算器。(由於微處理器通常由一二片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構成,所以也有人把它叫成單片式計算機,或者更簡單地叫成單片機)現今的計算器體積越來越小,可以像手表一樣戴在手上,也可以像薄紙一樣夾在書裏。它們價格低廉,耗電很少。液晶顯示的計算器耗電僅為萬分之幾瓦,兩節小電池可用上幾年。有的幹脆改用太陽能電池,隻要有蠟燭的光亮它就能正常地工作。

電子計算器的功能愈來愈多,有的可以記錄電話號碼,有的可以計時或當鬧鍾用,有的還能翻譯外語單詞,當辭典用。簡易計算器主要用於加減乘除;科學計算器,又增添了初等函數運算(有的還帶有數據總加、求平均值等統計運算)。比較高級的是可編程計算器、用它可以編寫一定步數的程序,這與計算機已經很相似了。

個人電腦

鍵盤、主機與終端顯示器(像電視機的顯象管那樣),組成了一台台個人電腦,就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微機”。為什麼要把“微機”叫做“個人電腦”呢?因為過去常見的(大、中、小型)計算機體積大、售價昂貴,不適宜存放家中;而微機可以放在普通的寫字台上使用,許多美國家庭都買得起,因此得了“個人電腦”這個名字,“微機”則是它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