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起源
人類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行”指的便是“行路”,它是我們生活中的基本需要之一。
今天,我們已經能夠做到地麵行、天上行、水中行了。然而,在遙遠的古代,人類的祖先卻隻能在地麵上行走,當時,還沒有飛機、輪船、汽車,甚至連最基本的輪子還沒有出現。
讓我們拉開人類發明交通工具的序幕吧!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剛剛從樹上來到地麵生活,住在天然的洞穴裏。
白天,男人外出打獵,女人操持家務;晚上,一家人圍著火堆,烤著野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打獵的範圍越來越大,離開居住地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這樣,將獵物搬回洞穴就要花不少力氣——小的問題不大,扛在肩上就行;大的就扛不動了,隻能牽著尾巴拖回洞穴。
有時候,為了壘屋子、堵洞穴,人們往往需要從較遠的地方將木棍、泥土、石塊等搬過來。力氣再大的人,每次能搬動的東西也是不多的。“有什麼辦法每次能搬更多的東西呢?”人們一直在尋找省力的辦法。
偶爾,正在搬運石塊的人抬頭看到遠遠歸來的那個人正拖著一頭鹿往回走。
“唉,那是個好辦法!這石塊能拖就好了。可是,怎麼拖呢?對,去拿一塊獸皮試試!”他很快就取來了一塊帶著尾巴的獸皮,將石塊放在上麵,拖著尾巴一試,嗨!果然省力不少。同樣搬運一次,使用獸皮要比人搬多好幾倍的石塊呢!
從這個偶然事件開始,獸皮便成了人類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了。盡管以今天的目光來看,獸皮拖運十分簡單也十分粗陋。
當然,問題並沒有全部解決。不久,人們發現,在高低不平的地上用獸皮拖運重物,獸皮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被磨破了。
與此同時,由於人類在不斷進化,他們需要搬運的東西越來越多,獸皮拖運便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了。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代替獸皮拖運呢?
早期的輪子是光滑的圓木,人們借助於這些圓木在地麵上移動物體。這種原始的方法,今天我們偶爾還可以看到。
可以想像,古時候,人們將一根根樹木砍倒在地時,那些枝枝杈杈較少的圓木就會在平坦的地麵上滾動起來,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觸發了人們的靈感,“唉,它會自動滾動起來,這真是可以省不少力呢!”有人由此萌生了“偷懶”的念頭。
於是,對於那些粗大的圓木,人們不再吃力地去搬動它們,而是砍掉一些枝杈,在地上推滾起來……漸漸地,使用這種方法的人越來越多了。
熟能生巧。人們發現,當兩根圓木一前一後滾動時,上麵再擱一根也能一起前進。就這樣,加在圓木上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有人將一塊粗糙的木板放在兩根圓木上麵,再在上麵放重物,這樣既穩當又安全。
這就是今天所有車子的最早雛形!
考古學家們發現,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文物中,就有了輪子;我國古代也早已有了發明和使用輪子的記載。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陸上交通工具關鍵部分的輪子也從原始形態逐漸變得更輕便更實用,開始出現了幾塊板拚合成的圓形車輪,把兩個圓形車輪用橫木固定在木板車的兩端,就可以輕便地載物運貨了。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尼亞的烏爾國王巴爾基的墳墓中,就繪有蘇美爾戰車的鑲嵌畫,畫上就有這種圓形車輪的馬車。
木製的圓形車輪畢竟太笨重了,能不能發明一種比較輕的車輪呢?有人想了一個辦法,創造了一種帶輻條的車輪,就是用幾根木棍將車輪和車轂連接在一起。這種車輪便是今天的自行車輪、摩托車輪的前身了。
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達尼亞人就開始使用這種帶輻條、裝車軸的車輪了,這種車輪很快就被用於戰車上,戰馬拉著戰車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我國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也出現了裝車軸的車輪,並將它裝在馬車上。參觀過秦始皇兵馬俑遺址的人們一定會發現,大多數戰車都裝著這種車輪。秦始皇統一六國,“車輪”也幫了不少忙呢!
有了輪子,整個世界才真正地“轉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