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植物
大多數的植物都含有葉綠素,但是如果我告訴你還有沒有葉綠素的植物,你相信嗎?其實不含葉綠素或隻含很少、不能自製養分的植物,約占世界上全部植物品種的十分之一。在這類植物當中,一類是腐生植物,主要為細菌和真菌。它們以死亡的或正在分解的生物或在附近生長植物的死亡部分作為養分來源。有名的水晶蘭就是很少幾種開花的腐生植物之一。透明的水晶蘭繁茂地生長在被分解的樹葉上,真菌包圍著它的根,並以消化森林中的枯枝落葉得來的養分供應它。
與這些腐生者相反的是許多寄生植物,它們隻以活的有機體為食,從綠色的植物取得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養分和水分;而使寄主植物逐漸枯竭死亡。它們是致命的依賴者,植物界的寄生蟲。
寄生植物家族中,有許多是惡性雜草。“破門而入”的菟絲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專門喜歡寄生在蕁麻、大豆、棉花一類的農作物上。
春天,菟絲子種子萌發鑽出地麵,形成一棵像“小白蛇”的幼苗。一旦碰上蕁麻等寄主的莖後,馬上將寄主緊緊纏住,然後順著寄主莖幹向上爬,並從莖中長出一個個小吸盤,伸入到寄主莖內,吮吸裏麵的養分。這樣,它就和寄主長到一塊了。不久,其根退化消失,葉子則退化成一些半透明的小鱗片,而主莖卻生長迅速,一個勁兒地抽生出許多“小白蛇”似的新莖,密密纏住寄主。寄主漸漸凋萎夭折,成為菟絲子的犧牲品。而菟絲子卻長出一串串花蕾,陸續開放出粉紅色的小花,結出大量種子,撒落在地下。一株菟絲子,可以結出3萬顆種子!多麼驚人的繁殖能力!第二年春天,它又會繁殖出新的一代,繼續作惡,危害其他植物。我國南方有一種分布極廣、危害嚴重的藤本寄生雜草叫無根藤,和菟絲子長相相似,常寄生在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上。
在我國內蒙的烏蘭布通沙漠、寧夏的騰格裏沙漠和新疆的準噶爾沙漠等地,生長著兩種著名的藥用植物——肉蓯蓉和鎖陽。這是兩種寄生在宿主植物根上的植物。
肉蓯蓉是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其寄主很多,有梭梭、紅沙、鹽爪爪和檉柳等,尤其喜歡寄生在梭梭這種耐旱木本植物的根上。肉蓯蓉更怪,一生中有三到五年是埋在沙土裏生長的。出土後生長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它的莖黃色,高80~150厘米,肉質肥厚且不分枝,葉子則退化成肉質小鱗片,無柄,密集螺旋排列在莖上。5月間從莖頂端抽出穗狀花序。肉蓯蓉露出地麵的部分,幾乎都由花序組成。開花結果後,結出大量細小的種子。種子隨著風沙一起飛揚,一旦深入土層與寄主根接觸,便得到寄主根分泌物的刺激,加上適合的溫度,就開始萌發,開始新一輪的寄生生活。
鎖陽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全身無葉綠素,莖肥大肉質,呈黑紫色圓柱狀,基部較粗,埋於沙中。葉退化成鱗片狀,散生在花莖上。莖頂是一個圓棒狀的穗狀花序。開花結果期很短,而種子發育又需要大量養分和水分,粗壯多汁的肉質莖恰好擔任了這個“角色”。果實球形,每株鎖陽能結出二、三萬個果實,可以說是“兒孫滿堂”了。鎖陽的果實微小,但壽命卻很長。把它放在室內保存12年後,仍有寄生的本領。原因是,它的果皮非常結實,對嚴酷環境有驚人的適應能力。塔裏木盆地的礫石戈壁上,陽光強烈,白天地表溫度高達70℃以上,鎖陽和肉蓯蓉的種子仍可在那裏頑強生長、繁殖,可見他們生命能力之頑強。
鎖陽喜歡寄生在固沙植物白刺的根上,也寄生在優若黎、鹽爪爪和河冬青等植物的根上。
肉蓯蓉是我國沙漠地區特有的名貴藥材,也是傳統的藥用植物,早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就被列為滋補藥草,具有養筋補腎之功效。鎖陽也可全草入藥,可補腎壯陽、潤腸通便,還因其含澱粉可食用充饑,製糕點等。
水中植物
植物界的“水中居民”是人們熟知的水生植物。在江河、湖泊裏,水生植物是十分豐富的。有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爽甜脆嫩的荸薺,別具風味的茭白、慈姑,水鄉名產的菱、蓴菜、芡實,廉價飼料水葫蘆、水花生,禽畜飼料浮萍,還有水下棲身的眼子菜、金魚藻、狐尾藻、苦草等等。這些植物生活在過量的水環境中,與陸地環境迥然不同。和陸地環境相比水環境具有流動性弱、溫度變化平緩、光照強度弱、氧含量少的特點;那麼水生植物是怎樣適應於水環境的呢?
原來,水生植物的光合性能並不亞於陸生植物。水生植物的葉片通常薄而柔軟,有的葉片細裂如絲呈線狀,如金魚藻;有的呈帶狀,如芳草。水車前的葉子寬大、薄而透明。葉綠體除了分布在葉肉細胞裏,還分布在表皮細胞內,最有趣的是葉綠體能隨著原生質的流動而流向迎光麵。這使水生植物能更有效地利用水中的微弱光。黑藻和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它們的柵欄組織不發達,通常隻有一層細胞,由於深水層光質的變化,體內褐色素增加呈墨綠色,可以增強對水中短波光的吸收。漂浮植物,浮葉上表麵能接受陽光,柵欄組織發育充分,可由5~6層細胞組成。挺水植物的葉肉分化則更接近於陸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