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遠原是人類獵取食物和逃避猛獸侵害的一種生活技能,後又成為挑選與訓練士兵的條件和手段。在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跳遠即已作為比賽項目之一。當時的跳法是跳者雙手各持金屬或石質重物,通過不長的助跑,從稍高於地麵的類似“門檻”的木板上起跳,在起跳時將雙臂向前揮擺,開始下落時將重物向後猛力拋出,然後落在挖鬆的土地上。
跳遠是一項大強度的體育運動
19世紀末對跳遠規則進行了修改。新規則規定:跳者不得持物、跳板要與沙坑表麵齊平。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跳遠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12年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成立後追認了英國運動員P.奧康納1901年在都柏林創造的7.61米成績為第1個世界紀錄。當時跳者多采用“蹲踞式”或“走步式”跳法。1931年日本的南部忠平,第一次采用“挺身式”技術,創造了7.98米的世界紀錄。1935年著名美國運動員J.歐文斯憑借他出眾的助跑速度和強有力的起跳,以簡單的蹲踞式技術,把世界紀錄提高到了8.13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研究和實踐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跳遠技術的關鍵在於助跑和起跳的完美結合,即提高騰空初速並按照一個合理的角度騰起。1960年美國運動員R.博斯頓以8.21米的成績打破了歐文斯保持了25年的世界紀錄。隨後他與前蘇聯的N.А.捷爾·奧瓦涅相分別於1965年、1967年先後達到8.35米的水平。在1968年第19屆奧運會上,美國的R.比蒙創造了8.90米的世界紀錄。比蒙的助跑速度在起跳前達到10.70米/秒,騰起角為26°,騰起高度約為80厘米。也有人認為墨西哥城的氣溫、空氣密度、濕度,尤其是地處高原海拔2240米的地勢,為他創造這一優異成績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1948年倫敦第十四屆奧運會上,女子跳遠第1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匈牙利的O.佳爾瑪蒂以5.695米創造了第一個奧運會女子紀錄。在這以後的曆屆奧運會上比賽成績不斷提高,很多優秀的女運動員不但跳遠水平高,而且多是“五項全能”運動員。第二十一屆奧運會上,前民主德國的五項全能運動員S.西格爾的跳遠成績曾達到6.49米。進入70年代以後,很多國家都培養了高水平的跳遠選手,如南斯拉夫、前民主德國、前聯邦德國、古巴、法國、意大利、尼日利亞等國,其中尤以前民主德國、前聯邦德國的進步更引人注意。前民主德國的女選手曾多次逼近7米,但第一個突破7米大關的是前蘇聯運動員В.巴爾道斯克涅,1978年她把世界紀錄提高到7.09米。
跳遠是由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等緊密銜接的4個部分組成的。根據彈道學原理,獲得水平速度的助跑和獲得垂直速度的起跳技術是最重要的兩個部分。
跳遠在中國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才開始有較好的開展和提高,從60年代起,取得不少好成績。1965年女運動員肖潔萍以6.44米的成績創造了全國和亞洲的新紀錄(列當年世界第九位)。她和康越莉在新興力量運動會、亞洲新運會和第七屆亞洲運動會上先後3次獲得冠亞軍。1978年鄒娃在第八屆亞運會的比賽中再一次獲得了這個項目的冠軍。近年來中國男子跳遠水平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鄒振先和劉玉煌等在國際比賽中曾獲得較好的名次。1981年第1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劉玉煌以8.11米的成績獲得亞軍,並刷新了全國和亞洲紀錄。
跳遠是一項大強度的運動項目,它的完整過程明顯地表現出速度、力量、技術的突出作用和其他各種身體素質綜合發揮作用的重要意義。因此,多年訓練安排是必要的。各項球類活動及其他發展速度和力量的運動項目以及田徑多項,作為訓練手段也一直在跳遠訓練中占著重要地位。
推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