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的起源和發展
體操是一種徒手或借助器械進行身體操練的體育項目。“體操”一詞來自古希臘語,是“裸體技藝”的意思,因為當時人們都是赤身裸體進行操練的,當時希臘人把鍛煉身體的一切活動如跑,跳,投,摔跤,舞蹈,騎馬,遊戲等通統稱為體操。
體操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當時體育場館是文化活動的中心。人們聚集在體育場館不僅僅是為了進行體育運動,而且也是來了解藝術、音樂和哲學。古希臘人認為隻有在體育鍛煉和智力活動相結合,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才能調和。如今,體操一般被認為是體育和藝術最終結合的產物,其實這種看法早已不是什麼新觀點了。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和荷馬都曾積極地宣揚體操運動能夠提高人的素質。這在他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希臘人並不是唯一的早期體操追隨者,希臘、中國、波斯和印度四個文明古國都曾將體操作為年輕人參軍前的準備訓練,這種做法一直斷斷續續地延續到19世紀。
遠在我國西漢時期,就已創造了“導引圖”,其中就有手倒立,後手翻和各種空翻等四十多種體操姿勢。可見體操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創編了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動作姿勢的“五禽戲”,就是一套專門來鍛煉身體的極好的模仿操。體操一詞後被歐美國家采用。我國則稱為“體操”。其含義和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所以另有其他一些運動員把體操作為提高身體狀態途徑。現代體操的正式名稱是競技體操,它是體操的一個分支,而又簡稱為體操。這是一項在規定的器械上,完成複雜、協調的動作,並根據動作的分值或動作的難度、編排與完成情況等給予評分的運動。
從18世紀直至19世紀的後期,隨著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有四種體操流派先後在歐洲形成。它們是以雅恩為代表的“德國體操”;以林格為代表的“藝術體操”;以布克為代表的“丹麥體操”,以及笛爾什為代表的“天鷹體操”等世界著名的體操流派,並為構成“現代體操”的完整概念創造了條件。德國體操主要是借助器械的練習來達到發展力量、增強意誌的目的,形成了杠子運動的流派,如單杠、雙杠、跳馬等。瑞典體操,以及與瑞典體操同出一源的丹麥體操,是以軍事、教育、醫療為目的的體操流派。“鷹派”體操的誕生,使體操運動發生了較大的變革,競技體操才成為獨立分支發展起來。
盡管很多人認為這種體操運動很新穎,但體操競技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全歐洲的學校、體育運動俱樂部和民族組織中流行起來。189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再次在雅典恢複的時候,體操運動也重返賽場。在恢複後的第一次奧運會上,來自五個國家的選手參加了體操比賽,其中包括單杠、雙杠、鞍馬、吊環和撐竿跳。結果不出所料,德國——發展器械體操的主要國家贏得了大部分的獎章。早期的奧運會也包括了一些被認為沒什麼藝術性的項目。但是攀繩、摔跤和集體秋千等項目未能得到認可,沒被列入比賽項目。盡管世界錦標賽1903年就開始首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但是一些田賽項目如撐竿跳、跳遠和鉛球直到1954年才偶爾在比賽中出現。遊泳也隻在1922年的世界錦標賽中出現過一次。奧運會的比賽科目到1924年開始定下來,男運動員可以爭奪每種器械的獎牌或參中集體項目的角逐。四年後,在阿姆斯特丹的奧運會上女運動員才開始參加比賽。到1952年,前蘇聯成為奧運會體操項目的主導力量,並於1883年由一些社會改革人士成立了俄羅斯體操聯合會,其中包括劇作家安東·契科。
基本體操指的是動作和技術都比較簡單的一類體操,其主要目的、任務是強身健體和培養良好的身體姿態,它所麵對的主要對象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最常見的有廣播體操和為防治各種職業病的健身體操。而競技性體操從字麵上就可以看出;是指在賽場以爭取勝利、獲得優異成績、爭奪獎牌為主要目的的一類體操。這類體操動作難度大、技術複雜,有一定的文獻性和驚險性,從事這類體操訓練的主要是運動員。
目前,競技性體操包括競技體操、藝術體操、健美操、技巧、蹦床這五項運動。其中競技體操男子項目有自由體操、鞍馬、吊環、跳馬、雙杠、單杠六項;女子項目有跳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體操四項。由於競技體操的曆史最久遠,可以說是競技性體操中的“老大哥”,因止現在人們還通常習慣用“體操”來稱呼“競技體操”。國際性的大型體操比賽有以下三項:
奧運會體操比賽
從1896年近代奧運會重新舉行以後。體操比賽的內容不斷變化,除了單杠、雙杠等一些體操器械項目外,還包括了爬繩、輕器械團體操等項內容的比賽。
從1948年開始,男子固定為六個項目,即:自由體操、鞍馬、吊環、跳馬、雙杠、單杠;女子為四項:跳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