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電影“大型化”的招數有變形寬銀幕電影、70毫米寬片電影、高銀幕電影等等。高銀幕電影也特別有趣,它將三塊銀幕從下到上迭起,用三部35毫米放映機同時對著上、中、下三個銀幕放映,組成一幅寬8米、長18米的條幅形畫麵,並且配置了上下左右中五道立體聲。人們看片時時俯時仰,欣賞從天體到地麵的種種景象。

不過,以上電影還算不得巨幕之王。在華盛頓的美國宇航館內,有一個電影廳。這個電影廳的銀幕有多大?它相當於半個正規的足球場!就是說,如果把它平放下來,少年朋友們在上麵踢一場班級足球比賽,也馳騁有餘。這種大型的電影,是加拿大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發明的,叫做“伊麥克斯”,意思是“巨幕電影”。它首次在1970年的日本大阪國際博覽會上亮相,放映一部名叫《虎子》的影片,每天的觀眾有3萬人之多!

巨幕電影的攝影機、膠片、放映機和銀幕都是特別設計的,加拿大“伊麥克斯係統公司”擁有這些技術的專利權。它的銀幕用乙烯基塑料製成,比一般銀幕性能更好。因此,盡管銀幕這樣巨大,它放出的畫麵卻和普通電影一樣清晰、鮮豔和逼真。到1982年為止,世界上已有了10多家巨幕電影放映院。

數字電影

數字電影為現代高科技的產物,誕生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電影製作做不到的鏡頭需要借助電腦完成,或者運用了電腦技術會使影片更完美,於是傳統電影引入數字技術。從國際來講,經過初期階段的摸索,目前數字電影技術已經很成熟,創作人員已從過去單純地運用數字特技逐步轉化為將其與傳統攝製、傳統特技融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在美國等國家湧現出一大批既掌握現代數字技術又極富藝術品味的創作人員,產生了一大批視聽效果俱佳的影片。

數字電影與傳統電影相比,最大的區別是不再以膠片為載體,以拷貝為發行方式,而換之以數字文件形式發行或通過網絡、衛星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用戶。數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電子放映機依托寬帶數字存儲、傳統技術實現的。

數字化電影技術進入到了微觀世界,它將圖像分解為最小的單元——像素,然後再重新組合,以改變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創造出一般攝影方法根本達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鏡頭,在創作上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

數字電影最大限度解決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過程的損失問題,數字技術避免了傳統電影從原始拍攝的素材到拷貝或經過了多次翻製及電影放映多次後出現的畫麵、聲帶劃傷,即使反複放映也絲毫不影響響音畫質量。

製作好的數字電影可以通過數字軟盤進行發行或通過國際衛星發送到世界各地的影院放映,省去了費時費力的拷貝複製和運輸過程。

數字化電影技術極大地拓寬了藝術家的創作天地,給正在衰落的電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具有新思維的藝術創作人員和電影產業中的新興職業,如數字電影軟件設計師、電腦美術設計師、視覺效果設計師等會在21世紀的電影舞台上成為主角。

電影史上第一部全3D動畫長片是迪斯尼的《玩具總動員》,全片時長77分鍾,1561個全電腦製作的3D鏡頭,曆時四年,動用了110個工作人員,成本為3千萬美金。1999年5月美國出現首批數字電影院,迪斯尼公司製作出了首部無膠片數字電影《玩具總動員續集》。

有人說過,預測一個產業在21世紀的前景,百分之百要看其產品或者服務可否能夠轉化為數字形式。人類的電子技術從模擬數字進入到數字時代,一種基於組成數字信息的最小單位——比特而出現的浪潮已經開始,人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的手段日趨簡便與迅速,電影這個影像的精靈也不能避免。製作者的幻想越來越多可以在電腦這個夢想工具上實現,電腦越來越讓電影變得神奇。數字化電影的出觀,讓視覺影像製作技術正在發生著一場視覺革命。視覺媒體、製作方式帶來如此深刻的變化,以至可以用一場數字化的文藝複興來形容。數字化電影的出現,比有聲電影、彩色電影的出現所產生的影響還要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