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好萊塢拍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如20世紀30年代拍的《亂世佳人》《公民凱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的《卡薩布蘭卡》、70年代的《教父》、70-80年代的《克萊默夫婦》《金色池塘》《星球大戰》、90年代的《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和《泰坦尼克號》。如今,好萊塢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具有了重大的象征意義。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國電影的發展史。
好萊塢生產的影片不隻滿足美國電影市場的需要,還出口到全球各地,不但輸出了美國的文化,更為好萊塢投資人帶來了相當豐厚的利潤。
全息電影
全息照相是全息電影的基礎,它是激光最有趣的應用之一。
“全息”就是全部信息的意思,它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人們創造了激光技術之後而發明的新照相技術。普通照相隻能夠記錄景物表麵的光的強弱,因此照片隻能反映信息的一部分,所得相片是一幅平麵圖像。全息照相能夠記錄景物本身光波的全部信息(物光的振幅與相位),因此相片是立體的。另外,由於全息照相不用透鏡,所以又叫“無透鏡照相”,或通稱為“波前再現”。
由於全息照相記錄了物體三維空間的全部信息,產生的形象是極其逼真的,因此照片是立體的。人們對著一幅全息照片,不僅能看到照片中景物的正麵,偏一下頭,還能看到片中景物的側麵,甚至景物的背麵也能看到。比如同學們玩捉迷藏遊戲,躲在假山的後麵,你把這個生動活潑的場麵拍成一張全息照片,你從正麵看這張照片,隻見假山不見人,可是側過頭一看,就可以看見躲藏的人了。
全息照片有許多不同於普通照片的特點,而其中一大特點就是照片上的每一小部分都能再現整個圖像。如果一張全息照片損壞了,隻殘存下幾小塊碎片,其中任何一小塊碎片仍然可以使整個立體圖像還原出來。這就是全息照片上的每一個點都受到被攝物體所有部分的光的作用,因此它的每一個點都儲存著整個被攝物體的全部信息。
就像普通照相發展成電影一樣,全息照相這一嶄新的照相技術一出現,立刻使人們聯想到能否把它應用到電影中來,建立以全息照相技術為基礎的嶄新的電影——全息電影。這種全息電影將是很逼真的,並且坐在不同位置的觀眾席上看全息電影,就像在劇場的不同位置看舞台演出似的,效果也大不一樣。目前,全息電影還隻有情節簡單、隻能放映幾分鍾的拷貝。年輕的全息電影正處在發展、研究和試驗之中,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肯定會看到情節複雜,引人入勝的全息電影。
寬銀幕電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矩形尺寸的設計,如房屋的窗戶,書籍等等的尺寸比例,哪種尺寸比例最為勻稱、好看呢?數學上有一種比例稱為“黃金分割”,也就是1∶0.618,對於長方形長與寬的比,采用這種比例,視覺效果好,令人感到特別舒服。普通銀幕電影的畫麵就是按黃金分割比例確定的尺寸,畫幅的寬與高之比是4∶3(約1∶0.6),這個標準已使用了很多年,大家也習慣稱這種銀幕為標準銀幕。
寬銀幕電影是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起的新型電影,它采用比標準銀幕寬的銀幕,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像。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橫向壓縮畫麵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用這種特殊鏡頭拍攝的景物都發生了變形。比如,一位胖子演員拍攝放映後就變成了瘦子,為保護原樣的真實性,放映時采用同樣原理的變形鏡頭把影片放映到銀幕上,就可以把景物正常地還原,瘦子又變成胖子了。
隨著電聲技術的發展,寬銀幕電影在擴展畫麵範圍的同時,又與多路還音立體聲相結合,使影片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從觀眾的前後、左右、上下各個方向立體地傳播出來,這就更加增強了電影的真實感和表現力,立體聲加強了寬畫幅的臨場感。因此,也有人稱這種電影為寬銀幕立體聲電影。
遮幅電影
遮幅電影也被稱之為“假寬銀幕電影”。也許有人不太清楚,在拍攝寬銀幕影片的時候,需要采用特殊的變形壓縮鏡頭,將景物橫向壓縮成又瘦又長的變形形象。放映時,再使用反向壓縮的變形放映鏡頭,將原來橫向壓縮的影像重新按比例橫向拉長。這樣一來,就會產生開闊視野、真實感較強的寬銀幕電影了。
為了改變和省略繁瑣的光學變形原理的攝影和放映,在普通35厘米畫麵尺寸的基礎上,上、下各遮掉了一塊,形成寬的效果。這樣畫麵雖然損失了不重要的一塊邊緣部分,但在擴大銀幕還原尺寸之後,寬銀幕效果出現了,故簡便、適用。它省略了用變形光學係統進行攝影和放映,拍攝這種影片時,隻需通過普通的電影攝影鏡頭拍攝,在攝影機鏡頭前加一個限框,使普通銀幕的畫幅上下邊各遮去一部分,從而造成畫幅比例的變更,放映時隻需降低放映機普通片門孔的高度,使銀幕的寬高比例達到我國規定采用遮幅電影銀幕的寬高比例1∶1.66,這樣就能收到寬銀幕電影的效果。近年來,由於電影技術的進步和攝影機運動幅度的增大,人們深感普通銀幕在拍攝大場麵時視野不夠開闊,而一般寬銀幕在拍攝近景和人物特寫時又不如普通銀幕理想,故而找到了這種兼有兩種銀幕優點的銀幕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