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的燈影戲、走馬燈到旋盤、活動幻燈,我們看到了電影孕育的過程,如果把電影比作一個胎兒,那麼她已經在母腹中躁動起來了。

攝影技術

攝影技術被稱為是電影的近親,也是電影拍攝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19世紀中葉,人們把旋盤裝進了幻燈機,放映時搖動轉盤,銀幕上的圖畫便活動起來。但是幻燈片上的圖畫是用人工畫出來的,畢竟是不夠完美的。怎樣才能使畫麵更生動、更逼真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當時的很多科學家做了可貴的嚐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發明了攝影技術,為電影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雖然人們從16世紀就已經開始研究物體成像的現象,17世紀便陸續開始各種照相術的發明,但真正能夠拍攝照片,則是19世紀才實現的。

如果要想把照片上美好的形象留住,就必需發明一種能夠感光的照相紙,製造相紙的關鍵是找到具有感光性能的藥劑。早在18世紀末,瑞典的化學家杜勒就發現了氯化銀具有感光性能。這一發現引起了英國化學家威吉烏特的興趣。他試著把氯化銀塗在白紙上,然後把白紙放在黑暗的地方,幾天以後把白紙拿出來,發現白紙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然而當他把白紙放到陽光下照射時,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發生了,白紙漸漸地變成了灰色、棕色,直至最後變成黑色。為什麼塗上氯化銀的白紙,在黑處沒有變化,而在日光的照射下就會發生變化呢?原來在光能的作用下,氯化銀發生了化學反應。在氯化銀中有許多銀離子被還原成很細小的金屬銀顆粒,而金屬銀的顆粒很細時呈現出黑顏色。氯化銀受光照射的時間越長,被還原的銀離子就越多,顏色也就越黑。根據這一原理,威吉烏特製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張印相紙。在這樣的印相紙上,放上用黑紙剪成的人物、動物、風景畫,再拿到日光下照射,這時沒有黑紙遮擋的部分氯化銀受光照發生分解現象,顏色變黑,而被黑紙遮擋的部分,氯化銀沒有分解,仍然是白色,這樣一張黑底白像的“照片”就產生了。有了照片,隨之而來的問題又產生了,一段時間後,照片上白像部分慢慢地變黑,直到影像全部消失。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白像上仍然有氯化銀,經過一段時間後,隨著光能的作用,氯化銀的分解還在慢慢地進行著。怎樣才能使曝光後的相片固定下來,以便長久保存呢?威吉烏特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始終都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其實,當時的化學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在1799年人們就已經發現硫代硫酸鈉溶液能夠溶解氯化銀,但還沒有引起威吉烏特的注意,使他與之失之交臂,最後他始終未能找到一個使他發明的印像法印出的照片長久保存的辦法。直到1839年,法國人達克拉發明了用碘化銀作感光劑,用水銀作“顯影”劑,用硫代硫酸鈉溶液作“定影”劑的感光材料後,才使得照相攝影技術有了重大發展。達克拉發明的這種照相法,被稱為“銀板法”。

照相術發明的初期,拍張照片非常麻煩,由於銀板照相的感光性能很差,加上照相機用的又是長焦距鏡頭,因此拍一張照片一般要用半個小時。並且不論男、女、老、少,隻要拍照就都得在臉上搽上一層雪白的白粉,以此增加皮膚的亮度,增強臉部的反光,拍照的時候,人們要一動不動地坐在強烈的陽光下,一坐就是半小時,一個姿勢真讓人難以保持,為了得到一張清晰的照片,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椅子上安了一個夾子,把腦袋夾住,避免晃動,但是人的眼睛受不了強烈陽光的照射,半個小時眼皮一眨不眨,真是太難做到了,因此照片上的人物眼部重影很厲害,很多人都成了“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