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呂叔湘發表了《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本書吸收了葉斯泊森《分析句法》的方法,對漢語的“主-動-賓”句式的各種變化作了比較全麵而詳盡的分析。1965年寫的討論方位詞和形容詞的文章根據大量語言事實進行細致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出呂叔湘治學樸實、嚴謹的精神。這些討論現代漢語語法的單篇論文都收在《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1984)裏。

呂叔湘是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奠基人。從1940年開始,他陸續發表了一係列論述近代漢語語法的論文。內容涉及指代詞、語助詞(在、著;底、地)、量詞(個)以及某些句法問題。由於根據的語言資料豐富可靠,分析方法細致周密,所以創獲很多。他的工作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些論文收集在《漢語語法論文集》和《近代漢語指代詞》(1984)兩書裏。

在語言文字的應用和語文知識的普及方麵,呂叔湘也做了不少工作。這主要包括文字改革、漢語規範化、中小學語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外語教學、文風問題等。關於這方麵的論述有一部分收入《呂叔湘語文論集》(1983年)裏。

呂叔湘還翻譯了許多人類學著作和文學作品,他的譯文以明白曉暢見稱。呂叔湘一向關心中青年語文工作者的成長,1983年他捐獻多年的積蓄,設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

丁聲樹

丁聲樹(1909-1989年),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號梧梓,1909年3月9日生於河南省鄧縣。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文學係,同年進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1944-1948年赴美國考察。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會委員、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雜誌主編等職。30-40年代,丁聲樹致力於古代漢語的研究,先後發表過《釋否定詞“弗”、“不”》《詩經“式”字說》《論詩經中“何”、“曷”、“胡”》等論文。丁聲樹曾參加湖北、湖南、雲南、四川等省的方言調查,並參加撰寫《湖北方言調查報告》(1948年),50年代與李榮一起領導方言調查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主持調查昌黎方言和編寫《昌黎方言誌》(1960年),並與他合編《漢語方言調查簡表》(1956年)以及署名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方言調查字表》(1955年)、《方言詞彙調查手冊》(1956年)。《古今字音對照手冊》(1958年)和《漢語音韻講義》(1984年)兩書是丁聲樹對漢語音韻學的重要貢獻。此外,他與呂叔湘、李榮等合著《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61年)。60年代以來,丁聲樹主編《現代漢語詞典》(1973年)。

傅懋積

傅懋積(1911-1988年),我國語言學家。字茲嘉。1911年5月16日生於山東省聊城縣。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華中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講師、副教授、華中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1950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起,先後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所長、《民族語文》雜誌主編、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傅懋積主要從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著《維西麽些語研究》(1940年、1941年、1943年)、《麗江麽些象形文(古事記)研究》(1948年)和《納西族圖畫文字(白蝙蝠取經記)研究》(1981年、1984年)對納西族東巴文經書中的兩部名著做了詳細的譯解,為納西族語言、文化曆史、民間文學以及一般文字發展史和古文字解讀提供了可貴的資料。他還就彝語、羌語、納西語、傣語、維吾爾語和漢語的語音、語法、文字改革以及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社會語言學等方麵的問題進行過研究,發表了一係列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傅懋積於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培養語言學人才和組織、領導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以及創製、改革民族文字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我國語言學家、作家、文學翻譯家。生於1911年8月6日。山東省清平縣(現改歸臨清市)人。自幼就學於濟南市,1930年畢業於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同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專修德文。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換的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從著名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交通斷絕,無法回國,即應聘在哥廷根大學任教,並從著名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或稱焉耆-龜茲語)。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應北京大學之聘為東方語言文學係教授、係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