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
揚雄(公元前53-18年),中國西漢時期文學家、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人。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長於辭賦。由於口吃,不善言談,終日潛心思考。早年家貧,但不慕富貴。後經人推薦,成帝時隨侍左右,後被封黃門郎,與王莽、劉歆等為同僚。王莽當政時,拉攏揚雄,校書天祿閣,官為大夫。因弟子劉牽連,有人前來捉拿,揚雄恐懼而跳樓,未死,後得免,默默無聞而終。揚雄早年作品有《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等。後來他認為“辭賦非賢人詩賦之正”,謂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和語言文字學。著有《法言》《太玄》,提出了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的哲學觀點,強調要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思想。在社會倫理方麵,揚雄崇尚儒家學說,主張一切言論應以“五經”為準則,反對老莊“絕仁棄義”的觀點。在語言文字學方麵,著有《方言》,敘述西漢時期各地方言,被譽為中國方言學史上第一部“懸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方言學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他又續《倉頡篇》,編成字書《訓纂篇》。揚雄著作除《法言》《太玄》《方言》外,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至清代嚴可均所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收錄了揚雄的賦、箴等共4卷,最為詳備。
許慎
許慎(約公元58年-147年),中國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河南通誌》卷四十九說許慎墓位於郾城縣城東35裏的召陵城下。據郾城縣文化館調查,郾城縣東30裏召陵故城西3裏有個許莊,許慎的墓塚即在許莊村東一裏處。在《後漢書》卷一百九下有許慎傳,但未載生卒年。據清代嚴可均《許君事跡考》和陶方琦《許君年表考》等考證,許慎約生於漢明帝永平初,卒於桓帝建和初。
據《後漢書》本傳載許慎“性純篤,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五經無雙許叔重”。曾為郡功曹,後被舉為孝廉,又為太尉府南閣祭酒,當即丞相府閣下之令史。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與劉珍、馬融等於東觀校書。東漢時期,古文經盛行,許慎師從名儒賈逵(公元30-101年)問學,通籀篆古文。由於當時俗儒說字解經多與古義不合,所以許慎作《說文解字》15篇,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遣子許衝獻給朝庭。
《說文解字》以小篆為主,並采錄見於秦國所使用的籀文和六國古文,按514部首編排。每篆注明字義,並說明形體的結構,間或指明讀音,是中國最早的最有權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對後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形音義和文字發展的曆史貢獻很大。許慎還著有《五經異義》和《淮南子注》,已散佚。
鄭玄
鄭玄(公元127-200年),中國東漢經學家、訓詁學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人。生於漢順帝永建二年,卒於獻帝建安五年,《後漢書》卷三十五有傳。鄭玄年輕時為鄉嗇夫,負責處理訴訟,收賦稅。後入太學學習,通習經傳。於是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遊學10餘年,40歲後始歸鄉裏。因黨錮之禍牽連,杜門不出,從學者多至數百人。經14年,始蒙赦令,舉賢良,方正有道,征召為大將軍三司府,終不受命。平生著述甚富,長於古文經,有《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等書注,為學者所宗仰,傳習不廢。鄭玄注經不專主一家,箋《詩》注《禮》,務求允當。尤精於名物訓詁。心知經書中文字有假借,往往取本字解釋,疑難之處渙然冰釋。清人特重“漢學”,與許慎並稱為“許鄭”。
劉熙
中國東漢經學家、訓詁學家,字成國,北海人(今山東高密一帶)。生當漢代末年桓靈之世,獻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據陳壽《三國誌》所載,吳人程秉、薛綜,蜀人許慈都曾師從劉熙問學。著有《釋名》27篇,就音以說明事物得以如此稱名的緣由,對後代訓詁學因聲求義的影響很大。該書一直傳流至今。劉熙又有《孟子注》一書,見於唐代《一切經音義》引,今已散佚。
孫炎
中國三國時期經學家。字叔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受業於鄭玄,被人稱為“東州大儒”。曾著《周易·春秋例》,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爾雅》和《尚書》作過注,所著《爾雅音義》影響較大。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載:“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後人據此以為是孫炎首創的反切,但後來發現,開始使用反切的時間早於孫炎。孫炎的《爾雅音義》今已失傳。《經典釋文》《集韻》《初學記》《晉書音義》《詩經正義》《文選》李善注和《太平禦覽》等書裏引用過孫炎《爾雅音義》的反切一百多例,從這所存不多的逸文裏可以窺見它所反映的一些漢末語音現象。例如《爾雅釋詁》昄字下:“沈旋蒲板反、此依詩讀也。孫、郭方滿反”,《釋蟲》嚷字之際下:“音壤,孫音囊”,等等,成為研究漢魏之際古音的寶貴材料。
張揖
中國三國時期文字訓詁學家。史書中沒有張揖的傳記,唐顏師古《漢書敘例》載:“字稚讓,清河人,一雲河間人,太和中為博士。”後魏江式進表論書說:“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於文為益者,然其《字詁》方之許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張揖精於文字訓詁,所作各書隻有《廣雅》流傳至今,《埤倉》和《古今字詁》宋朝以後就已失傳,唐人所作《一切經音義》經常引用其中的觀點。清人尚有輯錄,龍璋《小學佚》中輯錄最為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