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藥的主要作用是疏理氣機,可治氣機不暢、氣滯、氣逆等病症,包括橘皮、枳實、香附、玫瑰花、佛手、檀香、荔枝核、薤白等。中醫理論認為,氣機不暢主要與肺、肝、脾、胃等髒腑有關,寒溫失調、飲食不節、外傷淤血、情緒憂慮等都可導致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導致氣滯或氣逆症的發作。肺氣不暢主要表現為胸悶、喘咳、短氣;肝氣鬱滯主要表現為胸脅脹痛、胸悶、疝氣疼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脾胃氣滯主要表現為腹脹、噯氣、吞酸、食欲不振、嘔吐惡心、大便不調等。臨床應用理氣藥時,多配伍宣肺藥、疏肝藥、健脾藥、消食藥、活血藥、化痰藥等,標本兼顧。另需注意,理氣藥多辛溫,易耗氣傷陰,故溫燥傷陰、氣虛或陰虛者應慎用。
橘皮
又名:陳皮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
理氣燥濕之常用藥
橘皮為常用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中藥。《本草綱目》記載“橘皮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龠。故橘皮為三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現代分析顯示橘皮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獼猴桃中的維生素C含量(100毫克\100克)還要高15%~90%。
【橘皮小檔案】
橘皮主產於廣東、福建、江蘇、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尤以廣東新會所產的新會柑、廣東四會所產的茶枝柑的柑皮,最為道地。橘皮屬芸香科植物,其藥用部位是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一般每年11~12月份間采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曬幹或低溫幹燥。現代研究發現,橘皮中主要含有橙皮苷、新橙皮苷、川陳皮素、橙皮素、對羥福林、蛋白質、類胡蘿卜素、肌醇、維生素C、維生素B1、鉀、鈣、鈉、鎂、鋰、鐵、鋅、錳等。
【功效主治】
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1.用於脾胃氣滯引起的腹脹腹滿、惡心嘔吐。2.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3.用於痰濕內停引起的咳嗽痰多等。
【真偽鑒別】
《本草綱目》中收集了有關橘皮的資料,載:“青橘皮乃橘之未黃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氣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偽為之,不可不慎辨之。”橘、柚、柑三者相類卻不盡相同。橘子果實比較小,味道泛酸,皮薄而紅;柑比橘大,肉囊甘甜,皮厚發黃;柚大小與橙相仿,果肉微酸,皮厚且黃。李時珍曾根據果實的形態及味道辨別橘、柑、柚,以此來辨別青皮的真偽,他認為青橘皮是橘子尚未成熟時的果皮,柑皮、橙皮、柚皮等都不能取代青橘皮用。而當前市場上出售的橘皮,多摻有柑皮、柚皮等,購買時還應注意鑒別。
【注意事項】
1.氣虛體燥、陰虛燥咳者忌用。2.吐血及內有實熱者慎用。3.多服,久服陳皮易損傷元氣。
【藥膳養生】
1、行氣健脾,化痰止咳
橘皮粥:橘皮10克,水煎,過濾留汁,加入粳米適量,煮粥;或將橘皮曬幹,研細末,每次3~5克,調入已經煮沸的粥中,並加薑汁適量,稍煮。適用於嘔吐痰涎或清水、胸悶、食欲不振、頭暈、心慌等。
2、解鬱,理氣散結
橘皮海帶絲:海帶絲150克,加入醬油、白糖、麻油、雞精適量,備用。橘皮25克(剁末),加醋拌勻,再與海帶、香菜拌勻,隨意食用。適用於情緒憂鬱兼有乳腺小葉增生等亞健康狀態者。
【古今驗方】
1、治酒醉
香橙皮500克(鹽炒),陳皮500克(鹽炒),檀香120克,葛花250克,綠豆花250克,人參60克,白豆蔻仁20克,研細末,每日空腹時,取10~30克,用溫水衝服。適用於酒醉不解、呃逆吞酸。
2、治療淤積疼痛
橘皮6克,代代花6克,大棗10枚、甘草3克,沸水衝服,代茶飲。可活血化淤、消風止痛,適用於骨折中期、淤積疼痛、關節活動僵硬者食用。
3、緩解不良情緒
橘皮30克(切絲),橘絡10克,加水浸泡片刻,再加入橘核50克(敲碎),水煎30分鍾,過濾留汁,加入蜂蜜30克拌勻,上、下午分服。適用於情緒憂鬱兼有胸脅脹痛等亞健康狀態者。
4、治療氣鬱型鼻竇炎
橘皮15克,黃芪15克,水煎,過濾留汁,加入荷葉1張熱浸,取湯,代茶飲。適用於脾肺氣虛型副鼻竇炎。
香附
又名:香附子、雷公頭、莎草根
性味歸經: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脾、三焦經。
理氣之良藥調經之要藥
香附善於疏肝解鬱、調理氣機,能夠行氣止痛,又兼有調經的作用。李時珍稱它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本草綱目》記載,香附“利三焦,解六鬱,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香附有輕度雌激素樣作用,還具有強心、保肝、利膽、抗炎、抗茵等作用。
【香附小檔案】
香附生長於田野裏,每年2月和8月采摘。主產於陝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華東、西南、華南等地。屬莎草科植物,其根莖可入藥,一般在秋季采挖,洗淨,燎去毛須,置於沸水中略煮或蒸透,曬幹,或燎後直接曬幹;或用米醋拌香附片,浸潤至透,用小火炒幹,放涼,即為醋香附。醋香附止痛效力更強。現代研究發現,香附中主要含有揮發油、生物堿、強心苷、黃酮類、糖類等物質。
【功效主治】
功效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主治1.用於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腹脹痛等。2.用於肝氣鬱結引起的乳房脹痛、月經不調、閉經。3.用於寒滯肝脈引起的疝氣疼痛、痛引少腹等。4.用於治療男子心肺兩虛。
【真偽鑒別】
香附與天葵子容易混淆,需予以鑒別:
正品香附根莖多呈紡錘形,有的略彎曲,表麵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並有6~10個略隆起的環節,節上有棕色的毛須,並殘留根痕,去淨毛須者較光滑,環節不明顯,質硬,經蒸煮者斷麵黃棕色或紅棕色,角質樣,生曬者斷麵色白而顯粉性,內皮層環紋明顯,中柱色較深,點狀維管束散在。
天葵子塊根呈不規則短柱狀、紡錘狀或塊狀,略彎曲,表麵暗褐色至灰黑色,具不規則的皺紋及須根或須根痕,頂端常有莖葉殘基,外被數層黃褐色鞘狀鱗片,質較軟,易折斷,斷麵皮部類白色,木部黃白色或黃棕色,略呈放射狀。
【注意事項】
氣虛無滯、陰虛或血熱者忌用。
【藥膳養生】
1、行氣健脾,疏肝解鬱
陳皮香附蒸乳鴿:陳皮6克,製香附子9克,乳鴿1隻,薑、蔥、鹽適量,紹酒10克,大火蒸40分鍾,每日2次,吃乳鴿喝湯。適用於肝鬱氣滯型急性病毒性肝炎。
2、疏肝理氣,解鬱散結
香附路路通蜜飲:香附20克,路路通30克,鬱金10克,金橘葉15克,水煎,過濾留汁,加入蜂蜜適量,上、下午分服。適於肝鬱氣滯型乳腺小葉增生。
【古今驗方】
1、治療月經不調
炒香附100克,研細末,用醋和丸,每次服6~9克,早晚各1次,溫水送服。
2、治療痛經
香附、益母草各12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水煎服,行經前3~5天開始,每日1劑,早晚各1次。
3、治療崩漏
白芍15克,香附12克,生、熟蒲黃各9克,水煎服。適用於氣滯血淤型崩漏。
4、治療閉經
香附15克,莪術、紅衣、蒲黃、牛膝各10克,鳳仙花、益母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適用於氣滯血淤型閉經。
5、治療扁平疣
香附12克,薏苡仁15克,木賊12克,板藍根15克,連翹15克,蟬蛻9克,水煎服,每日1劑,14日為1個療程。
玫瑰花
又名:徘徊花、刺玫花
性味歸經: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脾經。
緩和理氣兼和血
玫瑰花理氣而不辛燥,和血而不破血,緩和理氣,適用於肝鬱氣滯之輕症。《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玫瑰花“和血,行血,理氣,治風痹。”《本草正義》記載,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斷推氣分藥之中,最有捷效而馴良者,芳香諸品,殆無其匹。”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玫瑰花還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有效去除器官硬化、修複細胞,抗病毒,解除口服銻劑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