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古代稱為“本草”,因為中藥的主要來源是植物。最早係統記載中藥知識的《神農本草經》,成書於中國漢朝時期,收藥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到明朝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收集中藥達1829種。

近代,為了與西藥作區別,把傳統的用藥稱為中藥。中藥的來源主要包括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而一般民間的草藥,則泛指一些口耳相傳的經驗用藥,不像中藥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經過辨證論治,聯合服用的。有時還需將中藥以蜜炙、酒炙、烘焙等方法進行加工處理。

中醫學是我國寶貴的知識財富,是勞動人民數千年的智慧結晶,它非常重視陰陽調和、虛實平衡,講究標本兼治。更為可貴的是,中醫強調人們的健康應采取積極的養生方法,將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當中,視預防、養生為通向健康的第一要素,因此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中國人常常吃中藥來進補,例如四物湯燉雞、山藥煮粥、枸杞子入菜食用等,《神農本草經》記載,上述中藥可以養命,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

中藥的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是中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藥的一大特色。性味歸經也就是藥物的藥性、藥物的滋味、藥物作用能達到的病位。

藥性

中藥具有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也稱之為“四氣”“四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藥藥性平和,作用和緩,溫熱寒涼不明顯,所以稱之為“平性”。“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於不同的性質,溫次於熱,涼次於寒。

寒性、涼性藥物能夠減輕熱證,如板藍根、黃芩屬於寒涼性藥物,對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具有清熱解毒作用。

溫性、熱性藥物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如附子、幹薑屬於溫熱性藥物,對腹部冷痛、四肢冰涼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作用。一般來說,能夠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療熱證的藥物,屬於寒性或者涼性;能夠溫中散寒、補火助陽、治療寒證的藥物,屬於溫性或熱性。

藥味

藥味是指中藥的真實滋味。藥物的滋味不止五種,辛、甘、酸、苦、鹹是五種最基本的滋味,另外,還有淡味、澀味。一般來講,澀歸附於酸,淡歸附於甘,所以中藥的藥味習稱“五味”,也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滋味。

辛——辛味的藥物一般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多用於治療表證、氣血阻滯。

如麻黃、桂枝屬於辛味藥物,能夠解表散寒,治療風寒感冒;紅花、益母草屬於辛味藥物,能夠活血,治療痛經、跌打損傷等。

甘——甘味的藥物一般具有補益、緩和藥性、緩急止痛等作用,多用於治療虛證、調和藥物。

如人參味甘,大補之藥,是治療氣虛的首選藥物;熟地黃味甘,能滋補精血,是治療腎陰虧虛的主要藥物;甘草味甘,能調和藥物;麥芽糖味甘,能緩急止痛,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

酸——酸味的藥物一般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於體虛多汗、久瀉久痢、肺虛久咳、尿頻遺尿、遺精滑精等。

如五味子味酸,能夠澀精、斂汗,用於治療遺精、多汗;五倍子味酸,能澀腸止瀉,用於治療久瀉久痢;烏梅味酸,能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用於治療肺虛久咳、久瀉久痢。

苦——苦味的藥物一般具有瀉下、降逆止咳、瀉火、燥濕等作用,用於治療大便不通、咳喘、火熱病、濕熱病、寒濕病。

如大黃味苦,能瀉下通便,用於治療熱結便秘;蘇子、杏仁味苦,能降泄肺氣,用於治療肺氣上逆導致的咳喘;梔子、黃芩味苦,能清熱瀉火,用於心煩神躁、目赤、口苦、咽幹等症;蒼術、厚樸味苦,能燥濕,用於治療腹部脹滿、憋悶、疼痛。

鹹——鹹味的藥物一般具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用於痰咳、瘰鬁、癭瘤等病症。

如海藻、昆布味鹹,能消痰軟堅,用於治療瘰鬁;芒硝味鹹,能瀉下通便,用於治療大便秘結。

歸經

中藥歸經表示的是藥物作用能達到的部位。歸有歸屬之意,經是人體經絡的概稱。一種藥物一般對一個或幾個部位起作用,也就是一種藥物有一個或幾個歸經。中醫歸經理論是基於經絡學說和髒腑學說而形成的,與西醫學中的各器官係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說,中醫的“心”不等同於西醫的“心髒”,“肝”不等同於西醫的“肝髒”。

如心主神誌,當出現精神、思維、意識異常的症狀時,如昏迷、健忘、癡呆、癲狂等,可以推斷為心的病變。歸心經的藥物能緩解或消除上述病變,如麝香歸心經,能開竅醒神,用於治療神誌昏迷;朱砂歸心經,能鎮驚安神,用於治療心悸心慌。

另外,了解藥物的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如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白芷善治前額頭痛,柴胡善治頭部側痛,羌活善治後頭痛;治療各種原因所致喘症:麻黃、杏仁歸肺經,能夠宣降肺氣而平喘,治療肺氣上逆引起的喘咳;蛤蚧、補骨脂歸腎經,能夠補腎納氣以定喘,治療腎虛不能攝納引起的喘症。

小貼士

人體經絡

人體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經脈是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等,絡脈是指十五絡脈及浮絡、孫絡等。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徑路。各種經脈、絡脈均有自己的循行分布,如十二經脈之一——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肌,屬肺,至喉部,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手太陰肺經的分支:從手腕的後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手太陰肺經分支的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係疾患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胸滿,肩背及內側前緣痛,掌中熱。

中藥需配伍使用

與西藥相比,中藥的配伍使用是中醫理論中的在大特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裏就記載了中藥的配伍、服用等基本原則。

配伍的概念

根據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中藥配合在一起使用,叫做配伍。在遠古時期,治療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單味藥物的形式,後來由於藥物品種日趨增多、對藥性特點不斷明確、對疾病的認識逐漸深化以及疾病的複雜等原因,中藥也就由簡到繁出現了多種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並逐步積累了配伍用藥的規律。這樣既照顧到了複雜病情,又增進了療效,同時也減少了單味藥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中藥常常配伍使用。

配伍的原因

病情需要

人們所患的各種疾病都是由多種病邪及病因所致,而且患病以後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常常是許多病症綜合在一起,如感冒時除了有怕冷、發燒外,還有頭痛、嗓子痛、流鼻涕等症狀;患肺結核時除了有咳嗽胸痛、體虛外,還有低熱、夜間出汗、顴紅、痰中帶血等症狀。中醫注重“整體觀”,辨證論治,綜合診治,因此,在治療疾病時,不僅要治療主要症狀,也要照顧到次要症狀;不僅要治標,還需要治本,所以需要將不同的藥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起到良好療效。

例如熟地黃和六味地黃丸:熟地黃是治療腎陰虧虛的首選藥物;,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淮山、澤瀉、丹皮和茯苓六味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由於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所引起的腎虛病症。腎虛病人往往服用六味地黃丸,因為單用一種熟地黃是不可能達到全麵治愈疾病目的的,而六味地黃丸能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藥物特點

每種中藥都有各自的性味和歸經,它們的藥效、作用也不相一致。有的藥物能補氣,有的藥物能瀉下,有的藥物能理氣,有的藥物能解表,還有的藥物能消食等。即使是同一類藥物,它們作用的髒腑歸經也是不相同的。如有些能補肝,有些能補腎,有些則肝腎同補。又如黃芩、黃連、黃柏同是清熱瀉火藥,但黃芩味苦性寒清上焦之火,黃連味苦性寒偏於清中焦火,而黃柏味苦性寒卻偏於清下焦火。因此.藥物需配伍使用。

配伍的意義

不同的藥物配合使用,相互之間會產生一定的作用,有的可以增進原有的療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產生毒副作用。臨床上,藥物配伍使用的目的是增進療效或者降低毒副作用,配伍使用產生毒副作用的藥物臨床多作為配伍禁忌,不宜使用。

增進療效

如麻黃常常配伍桂枝,能增強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知母配伍貝母,可以增強養陰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附子、幹薑配合應用,以增強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陳皮配半夏以加強燥濕化痰、理氣和胃的功效;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平肝息風、止痙定驚的作用。這類同類藥物配伍應用的例證,曆代文獻有不少記載,它構成了複方用藥的配伍核心,是中藥配伍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另外,還有藥物配伍使用是以一種藥物為主藥,另一種藥物為輔藥的形式,兩藥合用,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芪為健脾益氣、利尿消腫的主藥,茯苓淡滲利濕,可增強黃芪益氣利尿的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為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主藥,菊花清肝瀉火,兼能益陰明目,可以增強枸杞子的補虛明目的作用。這類功效不同的藥物配伍,一主一輔,相輔相成。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

降低毒副作用

兩種藥物配伍使用,以達到消除其中一味藥物的毒副作用的效果。如半夏配伍生薑使用,半夏生用有一定的毒性,可使人咽痛音啞,而生薑可以抑製半夏的毒性作用,用生薑炮製後成薑半夏,半夏的毒性作用就大大降低了;甘遂配伍大棗使用,大棗可抑製甘遂峻下逐水、耗傷正氣的毒副作用;熟地配伍砂仁使用,砂仁可以減輕熟地滋膩礙胃、影響消化的副作用;常山配伍陳皮使用,陳皮可以緩和常山治療瘧疾而引起惡心嘔吐的胃腸反應。這類藥物配伍多用於具有較強毒副作用的藥物,以保證安全用藥,也可用於有毒中藥的炮製及中毒解救。

中藥的毒性和副作用

在很多人眼裏,中藥意味著純天然藥物,無毒副作用,以至於不少病人都習慣選擇服用中藥。難道中藥真的沒有毒副作用嗎?

中藥到底有沒有毒副作用

“龍膽瀉肝丸”可能導致慢性腎髒損害的消息,雙黃連針製劑引起不良反應事件,魚腥草或新魚腥草素鈉的注射劑引起患者過敏性休克、全身過敏和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等等,一度鬧得沸沸揚揚,讓“中藥很安全、綠色、沒副作用”的傳統觀念再次受到衝擊。

其實,“中藥沒有毒副作用”是由於不了解中醫中藥而導致的錯誤觀念。早在兩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藥物的毒性,並依據毒性將藥物分為上、中、下品。現代研究也證明了中藥具有毒副作用,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資料,中藥的不良反應比西藥更多,有的不良反應還非常嚴重,魚腥草注射劑事件以及其他幾種中成藥事件,就是嚴重不良反應的緣故。

中藥產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藥物本身具有毒性

如朱砂,是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口舌生瘡的主要藥物,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朱砂是汞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進入體內的汞,主要分布在肝髒、腎髒,可引起肝腎損害,並且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害腦組織。過量服用或沒有正確服用朱砂,導致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口中有金屬味、口腔黏膜充血、齒齦腫脹、溢血、腹瀉、腎髒損害、肌肉震顫以及心、腎、肝、小腦等髒器損傷,嚴重時會導致全身極度衰竭而死亡。

馬錢子毒性較大,主要用於風濕麻痹、麻木癱瘓、跌打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症、類風濕性關節痛等。如果炮製不當或者過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反應,表現為頭痛、頭暈、煩躁、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甚至導致驚厥、昏迷、窒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