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陶瓷(2)(1 / 3)

一、樞府窯是元耀州窯青釉剔花倒裝壺代的禦窯,蔣起所建造。瓷細白而式薄,有印花五色花,多小足;又有大足器、高碗、薄唇、弄弦等碟、元青花釉裏紅開光鏤花蓋罐馬蹄盤、腰角孟等名目。器內寫“樞府”二字為誌。當時民窯亦多仿造,然千百中不得一佳者。禦器之佳,皆蔣氏一人力也。

二、止脫窯元代改宋代的監鎮官為提領,到了泰定年間,提領止脫課民窯,一時民窯頗稱盛。當時江湖川廣所用瓷器,多係青花、畫花、雕花等花樣,又以蟹爪紋者為佳;這些都是當時的民窯。但這幾種瓷器,必須底上要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始非贗鼎。

三、湖田窯建造於元代初年,窯址在河南岸口的湖田市。瓷很粗,黃黑色,亦有淺白中稍帶黃黑色的。當時流行湖的東西。元代的瓷器,如底上有釉者,都是明永樂翠青釉瓷碗元釉裏紅玉壺春瓶用糖色刷成的。這類器具,大多是瓶、罐、碗、碟、酒杯之類,都是小足粗底的。

元代的窯廣新設者,沒有宋代多,除上述三窯外,尚有彭均寶燒的彭窯。廣西省臨川縣的臨川窯、宣州的宣州窯、河南洛陽縣的洛京窯、江西南豐縣的南豐窯以及西安鹹陽等處出品的關中窯等。

到了明代,中國的瓷術便有了驚人的進步。那時朝廷征發瓷器之多,實是空前未有的。據S.W.Bushed說:在西曆1556年,其征求物中有三萬六千三百五十碗,及與此碗相配之盤碟三萬五百,又有六千瓶,六千九百杯,及每隻值銀四十兩的大魚缸。此類征發文書,明洪武青花卉紋蓋罐可於景德鎮之公家藏書處得之,書上皆載有年月,實為考求各種瓷器釉色及裝飾者的真知識寶藏。

中國各種瓷器的名明永樂窯白釉三壺連通器稱,到了明代乃大備。在1544年,詔製一千三百四十桌的瓷器,每桌共二十七件,其中三百八十桌的瓷器,是白地藍花,並繪龍一對,有彩雲護著;一百六十桌是粉紅色的;一百六十桌是塗琺琅質,用黃色的;還有一百六十桌是塗綠色琺琅質的,光澤瑩徹,異常美觀;又有紫金色的,其釉呈出各種黃色的淡影。

明代創國之君朱元璋,相繼增修,精益求精。自此以往,製造瓷器乃成為江西景德鎮人的專業。一切古今的名瓷,在景德鎮均有模仿;各種新製,相繼發明。其出品除供給全國外,且輸運世界各邦。

茲將有明一代的著名窯廠敘述如下:

一、洪窯洪武二年(1369年)所建,在景德鎮的珠山,是官窯:分大龍缸窯、有青窯。風火窯、色窯、匣窯、熿,共二十座。到了宣德年問,龍缸窯一半改為青龍窯廠,同時官窯增至五十八座。正德年間,統稱為禦器廠。洪武窯的瓷器,細薄,大都分青黑二色,亦有純素的,但此種是不常見的。洪武窯的茶葉末色的大缸,是最常見的,此外尚有老僧明宣德年製青花壽山福海圖大瓷爐衣色和鱔魚黃二種色彩。

二、永窯是永樂年間建造的。瓷很薄,有脫胎、素白等名目。所造壓手杯,中心畫著雙獅滾繡球者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卉又次之。外的麵部印著深翠色的花,式樣精妙。後世仿造的,與原物相差甚遠。顏色大略可分為青花、明成化鬥彩花蝶紋罐五彩兩種;鮮紅者為貴,現在已不易見到了。

三、宣窯是宣德年間造的。以鮮紅色為最上品,青花和淡彩的次之。常以西紅寶石研末人釉,如魚靶杯等即是。白茶盞,光明如玉,內有龍鳳暗花,底上有暗款“大明宣德製”隱隱若雞橘皮紋。大部出品上常多冰紋,鮮色血紋。宣德窯器,無一不精妙;小巧者尤佳。霽紅色有二種:一為鮮紅,一為寶石紅。

明正德窯素三彩海蟾紋洗四、成窯是成化年間建造的,以五彩的瓷器最為著名。青花的不及宣窯畫手之高但彩料精奇,神宗有成窯杯一對,值錢十萬貫,明代末年時已有如此,足見此物之貴重。自來論明代的瓷器者,首宣,次成,次永,次嘉。但是宣彩不如成,惟霽紅和丹青兩種,卻又成窯不及宣窯。成窯至今已不多見,這是因為成器大多是脫胎透釉的,不能久傳於世。

五、正窯是正德年問造的。器質薄不一,有青、彩等色,而霽紅尤佳。正窯的青花,多有佳品。後有牟利奸人,竊售官窯的造法於民窯,到了嘉靖年,詔令禁止,其弊漸絕。霽紅以鮮紅和寶石紅兩種為貴。

六、嘉窯是嘉靖年間造的。當時因為鮮紅土絕少,燒法亦不如前,僅以紅礬造器,其紅色遂大不如前。嘉窯惟有青色尚佳,五彩者遜於宣、成二窯多了。還有嘉窯的甜白甚美,自來燒造甜白的,都不及嘉窯。郭紀說:“世宗所用禦器,有小白甌,名日壇盞,其色如玉。清康熙五彩海水龍紋瓷盤又有魚扁盞、紅沿小花盒,足為雅玩。其白小者,即甜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