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到水下居住?
人類為什麼要選擇到水下居住呢?這是個比較有意義的問題,是因為長居陸地,想到水下尋求刺激?還是因為人口增加被迫移居海洋呢?其實,現在人類進入海洋是為了征服它,要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從古到今,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是陸地。占地球總麵積71%以上的海洋,以它無盡的神奇與奧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和無限的遐想。
幾千年來人類僅僅利用陸地就成就了近代文明的世界,創造了人類光輝的文化。如果人類能把陸地、海底和水中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利用起來,那將會使人類社會更加飛快發展,使科學和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說海洋是人類的未來。
當然,人類進入海洋不單單是為了獲取它的資源,而且還要改造它,保護它,管理它。也許在新的世紀,人類將會在海底布設水下住房,形成水下村落。在一村之內,人們在工作之餘可穿著輕潛水衣互相探訪,小型潛水艇還可以在村與村之間定期往返,能定期把“村民”送上水麵,然後再把“新村民”帶回水下來。到那時,陸地和海洋、水上和水下就是一個統一的世界了。
人類能夠在水下生活嗎?
人們在努力開發建設陸地城市的同時,也已經開始向海底進軍了,期望在那幽靜的海底世界營造自己的樂園。那麼,人類能夠到水下去生活嗎?顯然,要想到水下生活,首先必須解決水下住房問題。早在20世紀初,從事海洋工作的科學家們就提出了讓人類在水下生活的設想,但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實現這個設想的各種技術條件才逐漸成熟。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法國就已經各自進行了人在水下生活的實驗,展示了人類能在海底世界安居樂業的美好前景。實驗表明,人類不但能夠生活在淺層海底,而且還可以向更深的海洋進軍。
人類為什麼能在水下生活?
人們之所以能夠進入水下生活完全得益於飽和潛水理論的誕生,它使人們看到了人類能夠長期在水下生活的希望。
在飽和潛水理論的指導下,潛水員戴好潛水麵罩,穿上潛水服,從母船的甲板上進入可以調節壓力的水密電梯沉至海底,電梯有電纜、通氣管道和電話線與母船相連。
潛水員打開電梯的水密門走入海中,進行科學考察,或者從事其他的工作。當工作完畢或需要休息時,他們可以通過位於水下住房底部的水密門進入固定於海底的水下住房內。水下住房內充滿與海底水壓相同的高壓氦—氧混合氣體,所以海水不會流入室內。潛水員進到住房後,當然也就不用戴麵罩、穿潛水服了。在水下住房、潛水員可以像在陸地上一樣自由地休息、睡眠、吃飯和閱讀,隻要穿上潛水服,他們就可以重新回到水裏去工作。這樣反複進行,潛水員一直可在海底呆好幾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完成預定的工作任務。最後,由水密電梯將他們接回水麵,進入減壓艙。在明亮、溫暖並有醫學控製設備的減壓艙裏,潛水員能夠休息得很好。
根據飽和潛水理論的實驗可以得出,人類能在水下生活和工作。
庫斯托院士共建造了幾座“大陸架站”?
有位英國教授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潛水員為什麼不能在海底安排食宿呢?法國著名潛水專家庫斯托對這一想法發生了興趣。他決定去探索人類的生活禁區。
庫斯托和他帶領的潛水員決定建立“大陸架站”。大陸架是大陸本身的延續,它從海岸向水下成坡度延伸,有時呈筆直的陡坡,有時坡度較緩,一直延伸到水下約600英尺(1英尺=0.3048米)處。
自從庫斯托的首座大陸架站獲得巨大成功以後,他便繼續規劃在更深的水裏建立新的大陸架站。為此他還設計了一艘名叫“深水星”的深水艇,能載著3個人進入深3000英尺的水域。此後,他又設計了另一艘能下潛到12000英尺深海的深水艇。1963年,庫斯托在紅海的非洲海岸邊建立了第二個大陸架站。這個站的主要建築物坐落在水下36英尺的岩石邊上。
那麼,人能不能在更深一些的水中生活和工作呢?這是庫斯托在完成第二個水下工作站和相關水下交通工具後,又一個新的課題。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庫斯托院士的第三個大陸架站——“深水屋”問世了,這座屋樣子像火箭,僅能住下2個人。它被鐵錨固定在離海麵90英尺的水下。實驗結果證實,實驗人員在“深水屋”裏住了一個星期後,他們的健康狀況良好,並能每天到室外進行水下作業。庫斯托的人類超90英尺水下居住實驗獲得成功。
庫斯托設計的“大陸架”水下住房有什麼特點?
在人類最初進行的水下住房實驗中,庫斯托主持建造的“大陸架”水下生活住房最為成功。它有三個特點:第一,水下住房的沉放深度為10米。第二,水下住房能自動沉入海底,自動浮上水麵,不用水麵船的吊放。第三,水下住房與水麵船之間除了有電能和電訊聯係外,一切生活均能自主,具有一定的獨立性。